總理記者會其實是“人的傳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3-17 10:06 來源: 鳳凰網
【字體: 打印本頁

3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

3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摘要:公眾需要政府以人的形象進行傳播,希望看到決定他們命運和利益的人,他們的打扮裝束,他們的表情和眼神。一個活生生的領導人格形象,更能增進人們對政府的信任感和認同度。

兩會閉幕式後的總理中外記者會,不僅是總理答記者問,也是總理答人民問;是總理作為人對人民進行傳播,而不僅僅是國務院這個機構對公眾進行傳播。

人們希望從記者會上看到總理這個人在操心什麼、高興什麼、憤怒什麼和思考什麼,不僅想知道總理想做什麼,而且想了解總理為什麼這樣做和打算怎樣做?人們想看到總理的表情、眼神和手勢,人們會琢磨總理的特殊表達,比如今年的“單刀直入”、“當頭炮”、“政府權力的‘痛’”、“群眾辦事的‘爽’”、“權在用、雲在看”……

事實上,總理每一天都在傳播,但平時更多的是以一個機構的身份進行傳播。國務院出臺的各種法規、政策、決定、批示,都是總理在傳播。國務院推動的各種改革,抓的大事小事,也是總理在傳播。但這一系列的傳播中,人們很少看到總理的人格形象,即便在《新聞聯播》裏,總理的同期聲也未必多見。只有一年一度的兩會總理記者會,是人們看到總理表情、聽到總理聲音最多的機會。

這是正確的。總理是國務院的總導演,國務院做的一切事,都是他的導演作品。導演就應該多待在後臺,讓演員多出鏡,讓情節多發展。可是,我們天天都在看總理導演的一齣出大戲,國務院想傳播的信息早就家喻戶曉,為什麼人們還希望見到總理親自傳播呢?

這是因為,政府部門的一舉一動都與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關,如果政府的傳播永遠是機構的傳播,人們見到的都是聲明、決定、告示,公章化的政府形象就是刻板的形象和冰冷的形象。公眾需要政府以人的形象進行傳播,希望看到決定他們命運和利益的人,他們的打扮裝束,他們的表情和眼神。一個活生生的領導人格形象,更能增進人們對政府的信任感和認同度。

傳播學認為,妖魔化和偶像化在傳播上共同的做法都是抽象化,一個親民的政府必須還原,需要領導人面對公眾進行“人的傳播”。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兩會記者那麼渴望採訪部長們,是因為公眾希望看到部長們進行“人的傳播”。遺憾的是,過去的部長們一個個像永遠躲著鏡頭的導演,把政務公開、信息公開,理解為只是政府機構的事,而不是自己要做的事。以至於,兩會的部長通道成為記者圍追堵截部長們的最主要的戰場。

今年的全國兩會,鳳凰網連發三篇評論:《又到兩會,部長們應多出來走兩步》、《問總理,更要問地方長官》、《“部長通道”該是什麼風景》,直言部長們越來越難採訪了,這顯然不是一件好事。建言部長們該珍惜利用“部長通道”這個送到面前的大話筒發聲的機會,畢竟,有時候面對尖銳的觀點對立和意見衝突,如果部門不及時發聲,順暢溝通交流,必然會造成社會的撕裂乃至斷裂。鳳凰網三問部長的底氣源於今年春節假期後首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明白告訴各位部長:“國務院各部部長、直屬機構主要負責人都要主動召開或者出席新聞發佈會,積極回應輿論關切。”3天后,李克強又重申了此點,並表示,“‘現代政府’,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要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

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的記者會上,總理再一次提到了“部長通道”:

“我們出臺一些政策,本來是為了利民、惠民,群眾看不懂、有疑問,那就要解釋。一些合理的建議,該修改的就要修改。要讓政策的內涵透明,而且也回應民意。今年兩會前,我就要求國務院的部長們要主動發聲,回答記者的提問。不是有一個‘部長通道’嗎?我跟他們説:你們可不能記者一發問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張開,直截了當地回答問題。我聽説今年部長們的表現還是受到記者們的歡迎的,是不是啊?”

總理希望部長把嘴巴張開,社會也要包容開口的部長。畢竟,人會犯錯,人的傳播也會犯錯。但永遠不會犯錯的領導一定不是好領導,連用人的形象對公眾進行傳播都不敢,他就不是人,只是官。(鄒振東)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