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發改委解讀:生態保護補償助力精準脫貧

2016-05-25 13:26 來源: 發展改革委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目前,全國共有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2.8萬個貧困村,2948.5萬個貧困戶和5575萬貧困人口。據統計,95%的貧困人口和大多數貧困地區分佈在生態環境脆弱、敏感和重點保護的地區,發揮著“生態保障”、“資源儲備”和“風景建設”的功能。“富饒的貧困”是這些地區普遍面臨的尷尬境地。如果只強調消除貧困和發展經濟,不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國家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景觀建設將很難保障;如果只強調保護生態環境,不考慮貧困人口的小康進程,也不符合“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的脫貧攻堅要義。最近,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結合生態補償推進精準扶貧,對於生存條件差、生態系統重要、需要保護修復的地區,結合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這是推進生態保護補償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舉措,是落實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通過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具體行動,為生態保護補償推進精準脫貧指明了方向,有望點綠成金。

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為生態脫貧提供重要物質支撐。生態保護補償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運用政府和市場手段,調節生態保護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關係的激勵性制度安排,是平衡協調區域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把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國家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和資金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傾斜”。好鋼用在刀刃上。這種“造血型”生態保護補償靶向療法從根本上找準了生態補償的切入點,解決貧困地區生態工程建設資金不足、貧困人口因保護生態環境收入不高的問題,確保這些貧困地區生態屏障功能穩定住。

引導貧困人口實現綠色轉産轉業是生態保護補償的根本要義。長期以來,生態脆弱貧困地區脫貧工作的深度、廣度、力度和精準度基本上取決於外部“輸血量”的多少,一旦輸血停止,很容易造成返貧,究其原因是這類區域缺乏有效的造血功能。因此,加大“造血型”生態保護補償力度,通過創新資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態保護補償引導貧困人口有序轉産轉業,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化為生態保護人員,引導貧困群眾依託當地優勢資源發展“綠色産業”,這是確保這些地區真正脫貧的根本所在。例如,青海省2014年安排15萬護林員,提高了貧困農牧戶的收入,有效呵護了碧水藍天;貴州畢節、遵義地區通過煙草産業扶貧讓農民獲得巨大收益,脫貧致富煥新顏。

《意見》明確提出“加大貧困地區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力度,合理調整基本農田保有量,開展貧困地區綜合補償試點”。多措並舉,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産業體系,推動貧困地區走出一條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之路,實現環境美居民富。實踐表明,生態保護補償在扶貧攻堅中具有巨大的潛力和作用,是扶貧解困、精準脫貧行之有效的新手段、新途徑。

《意見》提出“對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産資源佔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民集體股權進行補償”,這也為市場化生態保護補償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路徑,為因地制宜實施精準脫貧、拓寬補償渠道營造了很好的政策環境。(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 劉桂環)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彭冰凝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