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發展改革委:推動中國服務與中國製造互促共進

2017-07-19 07:31 來源: 國家發改委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前不久,經國務院同意,發展改革委印發了《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該文件對指導服務業創新發展、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和深化服務業改革有著重要意義。文件提出的“推動中國服務與中國製造互促共進”,既為服務業發展特別是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製造業發展找到了新思路,更是抓住了推進産業融合和産業升級的“牛鼻子”。本文將在認知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關係的基礎上,探討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互促共進的實現路徑和政策措施。

一、生産性服務業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在當今的全球生産網絡體系中,生産過程碎片化和專業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隨著産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産業鏈的價值分佈從製造環節向服務環節轉移,産品研發、銷售、維護等生産性服務活動比重越來越高。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的現象,即服務業産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70%,生産性服務業産值佔整個服務業産值的70%。在世界500強企業中,56%的企業從事服務業。可以看出,生産性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是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藉勞動力成本優勢迅速成長為“世界製造工廠”,穩居世界製造業大國之首。但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偏重於組裝和製造環節,長期處於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而價值鏈上遊(如研發、設計)和下游(如市場營銷、品牌)等高端環節仍被發達國家所控制。這種格局如果繼續下去,我們將面臨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被“低端鎖定”的風險。

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雖然對這一階段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學術界還存在著爭議。但筆者認為,通過大力發展生産性服務業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以嵌入知識密集型服務要素提升製造業附加值並向生産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是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和工業化客觀規律的必然選擇。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一方面,有利於帶動就業擴大,服務業單位投資所創造的勞動就業崗位數約是重化工業的2.5倍;另一方面,有利於降低能源消耗、實現可持續發展,每萬元增加值能耗只是製造業的25%。因此,應鼓勵以産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加快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支撐製造業提高競爭力,推動我國産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二、服務業和製造業融合是全球産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新一代信息、人工智慧等技術不斷突破、融合滲透和廣泛應用,正引發服務業創新升級,並使産業邊界日漸模糊、融合發展態勢更加明顯,對服務業和製造業互促共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服務業和製造業本質特徵正在發生變化。隨著全球價值鏈的深入發展,服務業和製造業已經表現出與以前明顯不同的本質特徵。一方面,製造業産品生産融入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並且在産品消費過程中還要消費大量的互補性服務,製造業逐漸向服務化發展;另一方面,服務業製造化現象日漸明顯,服務將擺脫過去的小生産方式而融入更多的工業化生産方式,從而提高規模經濟效應和生産率,力求克服“鮑莫爾成本病”的問題。比如,一些在全球價值鏈上處於領導地位的服務企業,憑藉其研發、設計、管理、銷售渠道等優勢,通過貼牌生産、連鎖經營等方式嵌入製造企業,共同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又如,研發企業擁有自己的發明專利、設計機構擁有自主創新設計、物流公司擁有自己的網絡等,這些企業利用自身在産業鏈高端的控制力,建立起自己的製造工廠。

(二)服務業與製造業之間界限日趨模糊。以二三産業融合為例,隨著服務業分工深化與服務創新,服務業領域不斷拓寬,服務業與製造業實現融合發展的趨勢日漸明顯。生産性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對製造業生産和價值鏈組織方式的滲透,主要體現在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製造化、服務外包等模式驅動的全産業鏈創新發展上。在製造服務化程度最高的美國,製造與服務融合型企業佔製造企業總數的58%,通用電氣“技術+管理+服務”模式創造的産值已經佔到企業總産值的2/3以上。在産業邊界被逐漸打破的同時,建立在細化分工基礎上的服務業和製造業互促共進將成為産業發展的主旋律。

三、順應産業融合趨勢推動服務業和製造業互促共進的路徑

從國際上看,製造業從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轉變,價值鏈由以製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轉變,已經成為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趨勢。為順應這一趨勢,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互促共進主要有如下路徑:

(一)鼓勵製造業分離發展服務業。按照做強做專製造業的要求,推動生産性服務環節專業化、社會化發展,培育生産性服務業企業快速發展,使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成為支撐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重要推力。重點是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科技研發服務方面,鼓勵大型生産製造企業依託自身研發中心、技術中心、重大産業技術平臺等,組建專業化的服務企業,發展一批競爭能力較強、技術水平較高的科技研發服務企業,逐步構建社會化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二是在現代物流服務方面,鼓勵生産製造企業利用現有倉儲能力和庫房、運輸車輛以及原材料等資産,投資組建物流配送公司,對企業生産資料和産品實行統一配送。三是在貿易營銷服務方面,鼓勵有條件的生産製造企業成立獨立核算的貿易和營銷企業,利用生産企業品牌優勢,開展第三方貿易。四是在融資租賃服務方面,依託知名生産製造企業的品牌優勢、渠道優勢、資金優勢,借助客戶資源和營銷網絡,聯合金融服務機構,共同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的融資租賃等服務。五是在設計策劃服務方面,鼓勵功能完備、具有較強對外服務能力的大型製造企業集團,將設計、諮詢、策劃、廣告、工業創意等環節分離,打造一批高附加值、高層次的設計策劃企業。六是在專業配套服務方面,鼓勵生産製造企業將售後服務、安裝維護、物業管理、後勤保障和教育培訓等內部配套服務剝離,整合資源,組建獨立經營並能兼顧社會化服務的配套服務企業。

(二)推動製造業延伸産業鏈。不斷強化研發設計、工程設計、運營管理、客戶服務、維護維修、檢驗檢測、售後服務、金融租賃等高端服務環節,在最終産品中增加更多的服務元素,實現産業鏈服務化,提升産品附加值。在製造企業服務化轉型過程中,應善於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以裝備製造業為例,除為客戶提供自産主體設備外,還提供設備成套(包括系統設計、系統設備提供、系統安裝調試)和工程承包(包括基礎、廠房、外圍設施建設)等,同時向客戶提供專業化維修改造服務和遠程設備狀態管理服務,對客戶裝置實施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狀態管理。

可以預見,服務型製造能力將成為決定製造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推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當前要著力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加快形成“互聯網+生産服務體系”,把互聯網全面融入研發設計、生産、流通、管理、人力資源開發、售後服務等各個環節,推動網絡協同研發、現代化供應鏈管理、個性化定制、遠程診斷和維護等基於互聯網的服務功能創新。二是加快打造一批高端服務型製造基地,依託製造業發達地區及周邊區域高端製造業的産業基礎,著重拓展製造服務業領域,圍繞高端製造業的産業特徵,吸引相關産業鏈的企業集聚,提升製造業價值鏈。以裝備製造業為例,圍繞裝備製造業集群發展起來的服務型製造基地(園區)要重點發展設備翻新再製造技術,建立回收服務體系,降低製造成本和消耗;同時著力吸引從事高端裝備製造業研發設計和系統集成、設備成套與工程總包、安裝調試、維修保養的企業入駐,輔以倉儲物流、信息管理等服務。

從單純生産物質産品,到産業鏈延伸、向服務綜合方案商轉型,或者走服務型製造道路,對中國傳統製造企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也是必須跨越的“坎”。但也要看到,我們強調這種趨勢,主張製造業服務化轉型和走服務型製造道路,不是遠離製造業或者“去製造化”,而是換一種思路發展製造業、提升製造業,打造中國製造的“升級版”,是要通過服務業和製造業的互促共進,形成“中國服務+中國製造”的組合優勢。

四、推進生産性服務業和製造業互促共進的政策建議

服務業和製造業互促共進的理論基礎是産業融合。有效促進其融合互動、共生共長,必須打破傳統産業界限,在管理模式、行政監管、市場準入、稅收政策、公共環境構建、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等方面“推陳出新”,為服務業和製造業互促共進提供比較寬鬆的政策環境。

(一)樹立製造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融合發展的戰略思路。順應服務業和製造業的融合發展趨勢,突破傳統的産品定義與統計分類,不要過度糾纏于服務業和製造業差異,而是深刻認識到服務業和製造業日益增強的相似性和互補性,樹立服務業和製造業融合發展的理念,堅持“雙輪驅動”的戰略思路。

(二)明確産業融合所衍生的交叉行業的市場準入規則。産業融合所産生的一些交叉行業,如電子商務、網絡文化産業、物聯網等,往往涉及到多個監管部門。因此,需要協調監管部門,對市場準入、監管模式等各方面進行明確,減少行政管制、降低準入門檻,避免政府過度干預,構建支持産業融合帶來的新業態、新模式與新服務快速發展的寬鬆政策環境。

(三)制定有利於産業融合發展的稅收政策。産業融合因涉及到不同行業,可能涉及到不同的稅收政策。因此,需要根據産業融合的發展趨勢,積極制定並實施適用於生産性服務業專業性強、産業融合度高和各類交叉行業等特點的稅收政策和稅收優惠細則等。如電子商務的稅收政策、網絡支付的稅收政策等。

(四)構建有利於産業融合的公共環境。因産業融合而産生的新興服務業發展,需要相應的新基礎設施供給和公共環境構建。如,智慧交通産業需要開放實時交通數據與地理信息數據;知識産權運營服務需要開放知識産權數據庫;電信增值服務需要對大運營商的壟斷地位進行規制等。因此,需要出臺相關政策,為産業融合構建一個良好的公共環境。

(五)打造一批生産性服務業集聚區或功能園區。集聚發展是生産性服務業的重要特點和趨勢。縱觀國內外製造業發展經驗,凡是生産性服務業發達、集群程度高的地區,其製造業也相對比較發達,競爭力比較強。真正的集聚發展是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産業的廠商,相關研發機構和相關産業協會等構成的群體,是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産業聯絡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通過産生協同效應來獲取競爭優勢。走集聚發展道路,應尊重企業自主選擇,不要拉郎配,政府意志不能代替市場行為;但也應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強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規劃引導,重視對生産性服務業集聚區或功能園區公共信息平臺、技術平臺、重大通信基礎設施,建立集聚區標準與考核評價體系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夏傑長)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