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出實招,為小微企業“解渴”

2018-06-23 07:49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國務院近日送出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下調再貸款利率、禁收資金管理費等一系列“紅包”。業內人士認為,創造各種條件為小微企業“解渴”,不僅有助於引導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利於釋放中國經濟的微觀活力。這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多招破解融資難

截至2017年末,我國小微企業法人約有2800萬戶,個體工商戶約6200萬戶,中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佔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0%,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但長期以來,融資難、融資貴一直困擾著小微企業的成長。

對此,國務院常務會議拿出五大實招:

一是增加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下調支小再貸款利率。完善考核機制,實現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速高於各項貸款增速,有貸款餘額戶數高於上年同期水平。

二是從今年9月1日至2020年底,將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單戶授信額度上限,由10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

三是禁止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貸款收取承諾費、資金管理費,減少融資附加費用。

四是支持銀行開拓小微企業市場,運用定向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增強小微信貸供給能力,加快已簽約債轉股項目落地。鼓勵未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的銀行增設社區、小微支行。

五是將單戶授信500萬元及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納入中期借貸便利合格抵押品範圍。

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一直是中國政府關注的重要方面。近年來,相關部門已出臺多項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強化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此次集中從5個方面發力支持小微企業,在業界看來,更體現了中國賦能市場主體、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決心。

金融機構更接地氣

小微企業貸款難在全世界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在直接融資比重小、間接融資比重大的中國,‘貸款難’‘貸款貴’往往就意味著‘融資難’‘融資貴’。因此,這次國務院出臺的幾項具體措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記者表示。

他認為,從激勵的角度看,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擴大小微企業抵押品範圍、將銀行需要的貨幣政策工具與小微企業需求定向捆綁等,都將鼓勵商業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的意願。從約束的角度看,強制取消小微企業貸款環節各項高昂的收費,則將直接降低小微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可以説,這些措施既對症下藥、又切實可行。”董登新説。

可喜的是,不少大型銀行在支持小微貸款需求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例如,中國農業銀行不斷深化和創新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産品,研發推出智慧支付終端“智付通”應用,在互聯網環境下可實現收付款、助農業務、惠農卡業務、充值繳費等金融服務,有效降低了“三農”領域小微企業和個人獲取金融服務的成本。在青島,中國工商銀行按月篩選並制定小微企業目標客戶名單,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定制金融服務方案,促使金融更加契合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目前,五大商業銀行已在總行層面設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並開始運營;在一級分行層面完成全部185家分部的設立,還有6萬餘家支行及以下網點從事城鄉社區金融服務。

精準施策防控風險

相關統計顯示,中國小微企業的平均生命週期只有3年,與日本、歐洲的12年、美國的8年有明顯的差距。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小微企業發展潛力巨大,但在支持小微企業的同時,各方也要妥善處理好小微企業自身風險的甄別與防控。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指出,當前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一些小微企業表現出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生産經營困難加劇,債務違約風險增大等問題,這就對金融機構如何把握防風險與助小微的動態平衡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看來,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僅要做好“加法”,還要做好“減法”。金融機構需要退出對“僵屍企業”及“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行業的金融支持,進一步把資金集中用於服務更具成長性的小微企業。

“一方面,在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過程中,金融機構要告別‘高大上’‘白富美’的心態,放下身段,在滿足小微企業金融需求方面多下功夫;另一方面,小微企業自身也不能完全依賴政府,想著‘等、靠、要’,而是要扎紮實實做好主業,積極主動拓展其它債權、股權等融資渠道。只有這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互動才會更加積極,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活力才能更加旺盛。”董登新説。(記者 王俊嶺)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