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防疫期,“放管服”改革不能走回頭路

2020-03-19 15:08 來源: 鳳凰網·政能亮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要根據疫情持續向好態勢,在保持必要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取消妨礙復工復産的不合理規定。”李克強總理3月17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讓更多務工人員儘快返崗,有活幹、有錢賺。”當天會議部署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培育壯大新動能,促進穩就業。

有關部門彙報,當前復工復産遇到許多“條條框框”限制:審批層層加碼,辦理環節多,員工返崗限制多。

會議指出,要清理取消不合時宜的臨時管制措施和不合理的證明、收費等規定,簡化各項助企紓困政策的落實手續,盡可能網上辦理政府涉企事項,使各類復工復産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從改革紅利中受益。

如今,全國各地企業復工復産穩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也逐步恢復常態。但是,一些地區和個別部門仍然未能切實轉變防疫思路,尚未取消臨時性和不合理的相關規定,使合乎條件的企業無法及時復工復産,務工人員也無法儘快返崗就業。

在疫情防控期間,各地普遍採取限制人口流動和聚集的臨時措施。一些地區甚至採取了堵路、斷路和禁止經營等“硬核”防疫手段,社區管控和復工復産也受到多方填表、逐級上報和層層審批的制約。由於管控手段嚴格和不斷升級加碼,各地也出現了反復索要證明材料和部門之間推諉扯皮的現象,令“放管服”改革取消的不合理程序和規定死灰復燃。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發生顯著變化,當前的工作重心也要及時轉換到復工復産方面。此時特別要避免臨時措施的長期化,規避短期手段的長期化,防止非常態政策的常態化,為經濟社會發展“鬆綁”“減壓”。否則,就會令人擔心“放管服”改革來之不易的成果付之東流,也會影響全社會對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

以簡政放權、事中事後監管、政務服務創新和優化為主旋律的“放管服”改革,是近些年來中央大力推動的一項重大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代表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席捲全國,通過優化行政審批程序、創新數字政府服務,大大降低企業開辦和運營的成本,有力促進了營商環境優化、大眾創新和萬眾創業。

恰恰是得益於近幾年“放管服”改革所取得的實踐成果,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都得以快速高效執行。如果沒有前期“放管服”改革奠定的制度基礎、沉澱的大數據和創新的政務服務,疫情防控就難以做到精準高效,復工復産也無法提速降本。比如,各地普遍推行“健康碼”來實現社區防疫和復工復産,其背後所依賴的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技術,都是前期“放管服”改革所打造的功能。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走在前列的地區,也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時普遍受益。比如,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在疫情期間依託“放管服”改革打造的政務服務平臺,推出多項企業辦事人員零跑腿的網上辦事服務,使廣大企業可以及時精準享受各項惠企政策和助企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執行多年的“放管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也面臨“啃硬骨頭”的嚴峻挑戰。

疫情防控期間是應急管理的當口,也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窗口期,各地政府恰恰需要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打造“放管服”改革的升級版。一方面,疫情防控的應急需要使大量創新得以快速涌現和不斷迭代,平時不敢想、不能做和做不了的改革舉措,此時恰恰可以不妨一試。另一方面,此次疫情作為一次突襲式檢查,也對“放管服”改革所積累的實踐成果進行了壓力測試,對於發現漏洞、補齊短板和平戰轉換都有所助益。

便民利民,方得民心。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時,各地政府部門應進一步精簡辦事程序,以網上辦事為默認選項,使“互聯網+政務服務”再上一個新臺階。特別是要打通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和跨系統數據共享的“最後一公里”,使全國政務服務儘早實現一站受理、一網辦理和“一碼通行”。

進而言之,“放管服”改革,就是打通有形的“斷頭路”,接通精神和思想上的“斷頭路”。 成績來之不易,決不能再走“回頭路”。

與此同時,要認識到疫情衝擊和防控措施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影響最大,很多經營者瀕臨破産倒閉的邊緣。在創新和推行“放管服”改革的各項舉措時,要盡可能地向這些企業傾斜,使它們能夠儘快享受到各級政府出臺的惠企政策,通過雪中送炭來解它們的燃眉之急。(作者馬亮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