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國務院總理後的第一次公開“亮相”時,李克強就表達了他守護公平公正的決心。在2013年的“兩會”記者會上,他用堅定的語氣強調:“公正是社會創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滿意度的一桿秤。”此後兩個星期,他又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闡述了實現這一決心的路徑:“要從制度上推進教育公平、就業公平、創業公平。”
如同一句堅如磐石的承諾,履任近一年,李克強兩次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項研究部署推進教育公平。各地政府增加投入、創新機制,積極推進該項決策“落地生根”,合力保障教育的“起點公平”。
2013年,福建省政府專門將財政增收中的5.76億元,作為額外資金投入,用於改善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及經濟困難地區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江西省政府制定規劃,統籌整合50億元資金,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省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目前已下達專項資金33億元。在青海,農牧區中小學在國家農村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的基礎上,還額外收到了財政撥發的取暖費補助,幫助學生們溫暖過冬;在陜西,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生均公用經費標準連漲3倍,在經費標準上率先實現了“城鄉公平”。
教師是推進教育公平最寶貴的資源。從2013年起,湖南省通過農村基層教育人才津貼,吸引優秀教師前往農村中小學任教。福建省通過統一城鄉教師編制標準,解決了農村學校編制不足、“超編缺人”的問題;同時,省政府還建立農村緊缺學科師資代償學費計劃,幫助到農村學校服務、教授緊缺學科的本科生償還大學學費,並且對經濟困難縣的農村學校老師提高資助標準,真正讓優秀老師進得來、留得住。
一些地區大力推動城鄉合作,以城市的教育資源帶動鄉鎮教育發展。江蘇2013年啟動蘇南蘇北高校對口支持工作,重點提升蘇北地區師資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甘肅、湖北等地則通過推進教育信息化硬體建設、拓展教育信息化軟體應用等工作,讓城鄉兩地共享數字教育資源。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合力推進下,貧困學生的基本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一年來,雲南將44個非國家試點縣學校納入省級營養改善計劃,為全省534.9萬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提供“免費午餐”;內蒙古著重建立各階段全覆蓋的教育資助政策體系,2013年截至11月底,共發放各級各類學生資助資金29.01億元,資助學生達108.7萬人次。福建省2013年新購置、更換了1602輛國際校車,並且安排2億元專項經費為寄宿生提供免費早餐,惠及32.5萬名留守兒童;浙江、新疆等地則通過增加財政投入、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等方式,支持特殊教育發展。
與教育公平密切相關的招生制度是各地政府完善工作的重點。山西等地通過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對高考加分項目“瘦身”,為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安徽等22省、區、市配合國務院教育部門擴大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讓2.2萬農村戶籍學生有機會進入“一本”高校就讀。
同時,各地政府也通過強化監測、督導,保障推進工作的落實情況。四川成都創新工作方式,通過義務教育校際均衡監測發現弱勢學校及問題,並適時調整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山東將各市市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列入了省對市級政府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山西成立省、市、縣三級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建立“市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制度”、“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年度教育目標管理考評制度”,確保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兒童平等接受教育權利得到落實。
曾經備受輿論關注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問題,在過去一年也得到了顯著改善。北京市建立專項資金,對接收流動人員隨遷子女的公辦、民辦學校予以扶持。而在全國範圍,2013年,河北、江蘇等9個省份已為3000多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辦理了在當地高考的手續,公佈異地升學考試實施方案的省份達到了30個,還有26個省份已開始解決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的問題。
2013年12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他説:“發展教育是減貧脫貧的根本之舉。要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不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成長‘起點’。”過去一年各地政府大力推進教育公平的舉措,不僅是對中央政府決策的堅決落實,也是對總理守護“教育公平”執政理念的直接呼應。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