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農業“三新”抓好五個著力點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 《政府工作報告》,全面部署了“十三五”時期和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尤其是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重點安排。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也面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問題,必須科學把握、紮實推進。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握農業“三新” “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成果豐碩,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但也面臨不少新情況新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生産呈現新特點。受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生産經營成本上漲等影響,農業增産潛力受限。同時,生産佈局的區域特徵日益明顯,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二是農産品消費呈現新特徵。需求總量剛性增長,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差異化多樣化需求逐漸增多。三是農産品流通呈現新態勢。國內外價格持續倒挂,國內庫存高企、進口不斷增加。國內外聯動性增強,國內市場活躍度與風險加大。 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好勢頭,必須在準確把握上述農業“三新”的基礎上,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和目標導向,圍繞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效益和促進農民增收,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為目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出一條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五個方面著力 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關於當前要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總體要求,大力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綜合施策、精準發力,要突出抓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以結構調整謀佈局。一是調整品種結構,通過適當調減玉米麵積,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和庫存結構,探索“大食物”途徑。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推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促進當前和長遠穩糧增收。二是調整品質結構,按照綠色化、可持續的要求,減少化肥、農藥等不合理使用,發展優質特色農業。三是調整區域結構,發揮農産品優勢佈局帶動作用,推動不同區域統籌管理,協調互動。 (二)以一二三産業融合拓空間。一要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推動生産、加工、物流一體化,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延長産業鏈,引導産業集聚,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激發新動能,釋放新活力。二要打造農村公共服務升級版,既推動産品升級,又推動服務延伸,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等的應用,促進城鄉互動。通過産業融合與服務升級,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統籌發展。 (三)以質量品牌增效益。一是堅持以標準化為抓手,聚焦提質增效,健全標準體系,建立追溯制度,促進“産管結合”,全面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推動數量質量效益生態並重。二是以品牌化為導向,將品牌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國家戰略,以品牌帶動品質,以優價激勵優質。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和地理標誌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等,帶動産業升級,促進生態可持續。 (四)以市場流通激活力。一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流通體系,推動農産品市場升級改造,大力發展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推進産銷對接,降低交易物流成本。二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引導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企業和産品。 (五)以創新實踐添動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基於農業不同於其他産業的實際,加大實踐探索和制度跟進。一是政策扶持方式創新,深入對臨時收儲、價補分離、農業補貼以及高標準農田創建扶持等深入研究,總結成功經驗,健全扶持體系。二是農業經營制度創新,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三是科技創新,在新品種新技術、機械化、信息化等方面深入研究,重點突破,提高科技支撐力。四要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適度擴大經營規模,加強主體教育培訓,強化金融服務,推動資本市場服務農業産業。 農業供給側改革既涉及生産力的調整,又涉及生産關係的變革。通過供給端發力破除增長困境,全面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水平、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水平、農業技術裝備水平、農業生産經營效益水平、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將有力拉長農業這條“四化的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
張玉香 簡歷: 女,1953年5月生,吉林九台人。中共黨員。農業部黨組成員。曾任農業部總經濟師、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長期從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2013年9月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簡歷來源:國務院參事室網站)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