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價格改革成就專題報告之八:為市場托底 保糧食安全 著力推進糧食最低收購價改革

2017-10-22 17:04 來源: 發展改革委
【字體: 打印

進入仲秋,我國南方地區的晚稻收穫進入倒計時。湖南嶽陽縣筻口鎮沙南村某種糧大戶正在“厲兵秣馬”,檢修農機、安排機手……除了自家種的600多畝水稻要收,找他預約機收服務的應接不暇。“全靠國家最低收購價政策,我才能預期種糧收入,才敢流轉土地種糧,才敢買機械投入。”

江蘇興化市昭陽鎮嚴家村某種糧大戶也因小麥最低收購價而能安心種糧。他去年種了800多畝小麥。“6月初,還沒啟動最低價收購時,經紀人給出的價格是每斤1.13元,幸好當時沒賣。”最低收購價啟動後,他家小麥在糧站賣到了每斤1.2元。“能多賣好幾萬塊錢,最低收購價確實保護了農民利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繼續對稻穀、小麥在主産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並根據市場形勢變化不斷完善。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部署,繼續執行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穩定價格總水平、引導結構調整、促進規模經營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審時度勢  改革勢在必行

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防止“谷賤傷農”,促進糧食生産,保證市場供給。2004年實施後,對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産平穩較快增長髮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國內外市場形勢和環境的變化,這一政策也在與時俱進,逐步完善。

進入2008年以後,國內整體要素成本開始上漲,土地、資金、勞動力、原材料等價格都在上升。投射到農業生産中,就是農業生産成本不斷攀升。“現在種糧成本高,土地、人工成本都很高,有最低收購價政策才有點利潤可賺。”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的一位農戶感慨。

為應對糧食生産成本持續上升,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2013年、2014年,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均小幅提高,穩定了市場預期。

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國內外糧食市場和價格形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2015年,我國糧食生産實現“十二連增”,國內糧食産需實現由供給不足向産需基本平衡乃至個別品種階段性、結構性過剩的重要轉變,國內糧食價格大幅高於國際市場。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給農業持續發展帶來雙重擠壓。在糧食生産面臨高産量、高庫存、高進口、高成本的背景下,最低收購價政策改革向哪去?

小心求證 逐步增強政策靈活性和彈性

要建立糧食價格主要由市場形成的機制,反映市場供求關係,激發市場活力,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應有之義。

“口糧絕對安全”是首要國家安全戰略,“保供給”必須作為政策完善的基本底線,確保口糧生産不出現大的滑坡、口糧供應不出現大的波動。糧價是百價之基,政策調整複雜而敏感,必須避免步伐太快對農民種糧收入産生大的影響,避免糧食生産大起大落和引發社會穩定問題。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是完善政策的必要方式。

綜合考慮之下,增強政策靈活性和彈性,改變價格水平只升不降的市場預期,成了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的“首發”——2015年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在連續7年提高後首次保持穩定。2016年早秈稻最低收購價首次下調,比上年每斤下調2分,其他品種價格均繼續保持上年水平不變。2017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保持不變,稻穀最低收購價全面小幅下調,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小麥最低收購價分別為每斤1.3元、1.36元、1.5元、1.18元,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比2016年分別下調3分、2分、5分。

2013年以來糧食最低收購價情況


“只升不降”的堅冰被打破,最低收購價政策更加富於靈活性和彈性,一方面保持稻穀、小麥生産和價格不出現大的波動,另一方面,給市場釋放明確的改革信號,使市場對於價格變化的容忍度有所提高,為深化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創造條件。

穩中求進 為糧食生産能力可持續提供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的五年,是“穩”中求“進”的五年。儘管有調整,有變化,但糧食生産的這顆“定盤星”穩住了。

在糧食最低收購價及其他惠農政策措施等支持下,我國糧食生産穩定發展,産量逐年提高,由2012年的58958萬噸增加至2015年的62144萬噸,累計增長5.4%,糧食生産實現“十二連增”。儘管2016年糧食總産量61624萬噸,較2015年下滑0.8%,仍連續4年穩定在6億噸的新臺階,其中稻穀連續6年穩定在2億噸以上,小麥連續5年穩定在1.2億噸以上。


圖 國內糧食生産發展

糧穩天下安。2012年、2014年國際糧價大幅震蕩,年波動幅度超過40%,而國內糧食價格始終保持平穩的態勢。近幾年,國內玉米、大豆、牛羊肉等農産品價格下行壓力較大,在最低收購價政策支撐下,稻穀、小麥市場價格基本穩定在最低收購價水平附近。糧食尤其是口糧庫存充裕,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支撐。

最低收購價政策,穩住的不僅是當季的糧食産量,更有利於穩住持續的糧食生産能力。

——穩住了種糧人的心。由於最低收購價政策對糧食市場價格的托底支撐,使國內糧食價格保持平穩態勢,保證了農民種糧收益。據全國農産品成本調查,2014年三種糧食平均每畝現金收益增加到710元,比2012年提高8.4%;分品種看,稻穀、小麥每畝現金收益分別為801元、602元,比2012年分別提高0.4%、37.7%。湖南省湘陰縣某種糧大戶説:“最低收購價是標桿價,心裏有底敢種糧。”

——穩住了規模經營的基礎。由於最低收購價政策引導市場糧價保持基本穩定,激勵一部分農民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糧食生産,通過土地流轉不斷擴大種糧規模。江蘇省洪澤縣東雙溝鎮沿河村一位農戶説:“對種糧大戶的支持保護措施要加強,價格支持最直接,最體現誰種糧、誰受益。”受益於種糧,規模經營主體更有能力和信心加大糧食生産的田間工程建設,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更有積極性採用先進的技術。這些無疑是糧食生産能力可持續的有力保障。

——産生了結構調整的新動能。最低收購價改革釋放了明確的市場化導向信號,有利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價格對生産的調節作用,促進優質品種和普通品種形成合理價差,引導農民調整優化生産結構。河北館陶縣一位黑小麥農場主幾年前就著手種植黑小麥。“黑小麥能賣到3元/斤左右,我們培育的黑小麥良種一斤最高賣到10塊多,種一畝黑小麥比普通小麥多掙1500多元,如果進行深加工,黑小麥附加值是普通小麥的10倍還多。”市場看好,他的黑小麥種植規模擴大到1000多畝,帶動了周邊的農民也開始調整種植結構。糧農邁開“跟著市場走”的步子,讓我們看到了糧食生産提質的新動能。

著眼于保供調優 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行穩方能致遠。這五年的探索,為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堅持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形成合理比價關係。下一步,將繼續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恢復至政策設計初衷,增強政策靈活性和彈性,考慮糧食生産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和産業發展等因素,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同時,堅持綜合配套施策,研究完善財政支持政策和相關配套措施,更加有效地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和保障農民種糧收益。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曹志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