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三、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實現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要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務必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務必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有良好開端,務必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結構調整上取得明顯進展,務必在節能降耗、轉變增長方式上取得顯著成效,務必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務必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上邁出新步伐。為此,要著力抓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1)適當減少中央財政赤字,繼續調整財政支出結構。2006年,全國財政預算收入35423億元,支出38373億元,中央財政赤字擬安排2950億元,比上年預算減少50億元,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進一步降低。大力開展增收節支,依法加強收入徵管,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長,保障重點支出需要。(2)縮減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合理確定投資方向。2006年擬發行長期建設國債600億元,比上年減少200億元;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資金554億元,增加100億元。按照突出重點、壓縮一般的原則,進一步調整國債資金和預算內投資結構,優先安排重點續建項目,適當開工建設事關“十一五”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中央政府投資的主要方向是: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支持西部大開發等區域協調發展;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涉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建設項目等。加強稽察監管,提高投資效益。(3)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著力優化信貸結構。2006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狹義貨幣供應量(M1)分別預期增長16%和14%,新增人民幣貸款2.5萬億元。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規模。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有效益、有市場企業的流動資金貸款,著力解決農戶、中小企業等貸款難問題,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中部崛起的信貸支持。發展直接融資,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健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改進外匯管理,優化儲備結構,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控。(4)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繼續加強對價格總水平和糧食、棉花、石油、煤炭、鋼材、商品房等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走勢的監測分析。做好市場價格巡查工作。

  加強固定資産投資調控。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規模預期增長18%。繼續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抑制固定資産投資過快增長,防止投資反彈。(1)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從緊控制農用地特別是耕地轉為建設用地。2006年,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控制在26.67萬公頃。(2)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嚴格控制過度擴張行業的土地和資金供應,保障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有利於結構調整重大項目的建設用地和資金需要。(3)加強城市規劃,合理控制拆遷規模,規範城建項目打捆貸款。鞏固清理整頓開發區成果,進一步完善政策。(4)著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供給,健全商品房與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相結合的城鎮住房供應體系,控制高檔房地産開發,基本完成建設領域清理拖欠工程款任務,引導建築業與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

  著力擴大消費需求。(1)努力增加城鄉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適當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殘疾軍人等各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準。合理調整並嚴格執行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時工資標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2)改善消費心理預期,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解決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的突出問題,穩定居民支出預期,擴大即期消費。(3)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加快農村商業流通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商業網點連鎖經營、農資物流配送等項目的支持力度,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發展城市社區商業和服務業。(4)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擴大文化、健身、旅遊等服務性消費,規範和發展住房、汽車交易市場。(5)改善消費環境,合理調整現行消費稅,加快個人徵信體系建設,完善消費信貸政策。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繼續開展教育、醫藥價格收費專項檢查,嚴厲查處商業欺詐行為,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促進煤電油運供需有效銜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穩定煤炭生産和供應,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加快水電、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建設,優化發展火電,完善電網結構。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推進煤炭液化示範、煤層氣開發利用工程,加快建立石油儲備體系。繼續加強煤運通道、下水港口和其他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電力需求側管理的長效機制。搞好煤電油運綜合協調,著力解決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供水、供氣、供電、供暖和供油等問題。

    (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1)穩定發展糧食生産。繼續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努力使糧食總産量保持在上年水平。搞好土地管理和基本農田保護,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種子工程和植保工程。增加對産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産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糧食市場價格。健全中央和省級糧食儲備調節制度和調控機制,進一步充實地方儲備。(2)發展現代農業。按照“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積極推進優勢農産品的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和産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建設新疆優質棉基地和長江流域“雙低”油菜産業帶。繼續實施畜禽水産良種工程,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展養殖小區。加快實施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規劃,落實好扶持家禽業發展的各項措施。(3)著力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放在農村,繼續加強以小型水利建設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支持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和中部地區排澇泵站改造,突出抓好農村“水、氣、路、電”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2006年,用於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資擬比上年增加1倍,再解決2000萬高氟、高砷、苦鹹水、污染水和季節性缺水地區農村人口的飲用水安全問題。用於農村沼氣建設的中央投資擬比上年增加1.5倍,新增農村沼氣用戶250萬戶,帶動農戶改圈、改廁、改廚。啟動“十一五”農村公路改造工程,加強東部、中部地區的通村瀝青(水泥)路和西部地區的通鄉瀝青(水泥)路建設。加快無電村電力建設,實施部分省份農網完善工程。(4)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今年要在西部地區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繼續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投入機制、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基本完成農村寄宿制學校改造任務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以中西部為重點繼續推進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再改建和新建4200個鄉鎮衛生院,達到規劃目標的68%。擴大新型農村衛生合作醫療制度的試點範圍,推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啟動2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推動鄉鎮文化站建設。(5)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穩步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積極發展貿工農一體化和農副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及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加對農民的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對種糧農民逐步實行化肥、柴油等農資直接補貼制度。加強化肥價格和涉農收費的監管,抑制農業生産資料價格上漲,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強化農民工就業培訓,繼續清理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落實農民工工資支付措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産業轉移就業。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三)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紮實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認真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1)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在條件成熟的基礎上,啟動實施重大新藥創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等若干重大科技專項。實施蛋白質研究、納米研究等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在能源、資源、信息、裝備等領域,集中力量組織一批重大産業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生態環境、人口與健康、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公益性技術研究。繼續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2)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培育3000家左右行業骨幹企業技術中心。新建煤礦瓦斯治理、新型疫苗、船舶製造等一批國家工程中心。啟動建設下一代互聯網應用、生物冶金等若干國家工程實驗室。積極推動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新一代大型天文望遠鏡等九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中科院知識創新三期工程。調整和完善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繼續推進技術開發類院所企業化轉制和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改革。完善科技評審評估和成果評價獎勵等制度。大力培育和發展科技仲介服務機構。加強科學普及工作,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3)進一步細化鼓勵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政府採購等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使用、製造和設計單位聯合招標引進重大技術。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設立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對選用國産首臺、首套裝備給予政策扶持。加強對重大技術和裝備引進的管理,防止盲目重復引進。支持中小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外資企業研發活動本地化。加大對知識産權的保護力度。(4)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人才評價機制。依託國家重點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和戰略科學家。

  (四)加快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提升産業技術水平和整體競爭力。(1)著力推進部分産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促進優勝劣汰。加強産業政策引導、信貸政策調節、財政政策支持,繼續完善行業規劃,貫徹落實《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提高並嚴格執行環保、安全、技術、土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等市場準入標準,嚴格控制新增産能。繼續清理整頓在建和擬建項目,對不符合市場準入條件的項目,依法停止建設。依法關閉一批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企業。圍繞提升技術水平、改善品種、保護環境、降低消耗、保障安全等,對傳統産業實施改造提高。按照市場原則,鼓勵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等行業兼併重組,支持優勢企業做強做大,提高整體技術水平和行業集中度。(2)加快發展高技術産業。改善高技術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重點支持集成電路、軟體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産業,培育數字化音視頻、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高性能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等信息産業群。積極發展生物産業。加快推進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新支線飛機工程。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3)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完善支持重大裝備發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依託重點工程,繼續推進燃氣輪機、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百萬千瓦核電機組、高速列車、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等16個重點領域的重大裝備國産化,帶動基礎産品和零部件的發展。(4)促進服務業全面發展。選擇若干城市開展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試點。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金融、信息、現代物流、各種仲介服務組織等生産性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旅遊等新興消費性服務業。提高商貿、餐飲、郵政等傳統服務業的水平和質量。

  (五)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1)積極推進節能降耗。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材、節地標準,建立各地區和重點行業能耗目標考核體系和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公報制度。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突出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業的節能工作。擴大節能産品認證範圍,推行強制性能效標準,加強重點用能産品能效標識管理。繼續推進政府部門採購和使用節能産品。發展農業節水灌溉。支持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加快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支持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加大節水設備和器具的推廣力度。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勵開發高強度和耐腐蝕金屬材料,促進木材節約和代用。強化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建立和完善建設用地定額標準,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推動第二批城市限時禁用實心粘土磚。(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完善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財稅、價格政策。組織實施國家循環經濟試點。支持循環經濟關鍵和共性技術研發及産業化示範。推進共伴生礦産資源和工業廢物綜合利用,做好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3)搞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水土保持、京津風沙源治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三峽庫區周邊綠化帶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抓緊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大“三河三湖”、環渤海、三峽庫區、南水北調沿線等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嚴格保護城鎮飲用水源地水質。加強現有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硫排放治理。做好城市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工作。推行清潔生産。加強核安全和輻射環境的監管。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大力發展環保産業。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