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福 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13日   來源:福建日報

    保增長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我們完全有條件、有基礎、有信心依靠全省人民,在突破風險中把握機遇,在攻堅克難中形成合力,在有效運作中力求先行,著重在以下八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堅持立足國情重“三農”、融入全局重“三農”、改革創新重“三農”、統籌協調重“三農”,有效促進農業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

    以改革增添活力。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完善林權抵押貸款等配套措施,鞏固擴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完善農村工作機制,健全幹部駐村任職、農村“六大員”、科技特派員、專家服務團等制度,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鄉鎮“三農”服務中心,構建農村公共服務平臺。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廣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以穩糧保障供給。第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基本農田紅線,出臺相關政策防止耕地拋荒,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不減少。開展土地整理,建成40萬畝高標準農田。第二,加大“五新”推廣力度,扶持建設一批示範項目和基地,推廣優良品種和新型農機具,鼓勵多種超級稻、再生稻,提高單産水平,確保糧食自給水平不下降。第三,抓好化肥等農資保障,調整農資補貼政策,加強價格調控,做好化肥冬儲、供應和價格穩定工作。第四,繼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增加農民種糧補貼,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和較大幅度提高農機具補貼等政策,改進補貼發放方式,確保種糧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加快新增55萬噸省級儲備糧庫建設,完善儲備管理和市場供應體系。

    以增收改善民生。採取綜合措施,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強化主要農産品生産大縣財政獎勵政策,發揮山海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水産養殖和遠洋漁業,扶持農産品精深加工,支持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培育農業品牌。發展生態農業和節約型農業。搞好農産品購銷與儲運,促進大宗農産品價格平穩。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産,建設農産品質量安全體系,健全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做好農民轉移就業和返鄉創業服務。發展縣域經濟,扶持一批中心鎮,增強小城鎮輻射農村、帶動就業的作用。

    以多予夯實基礎。繼續加大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力度,拓寬農業投入來源渠道。推進農村路網建設,完成普通公路改造和農村公路路面硬化5000公里以上。加快現有33座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三年內基本完成。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建設。抓好“五江兩溪”防洪工程、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標準漁港以及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2010年前基本完成300公里海堤除險加固六期、七期工程建設任務。建成福建沿海及台灣海峽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解決130萬以上人口飲水安全問題。三年內完成80%以上村鎮垃圾治理任務。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三農”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

    (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結構優化升級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堅持創新驅動,注重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健全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支持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公共技術服務。實行自主創新産品政府採購制度,發揮企業研發經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激勵作用,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深入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加快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新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區域重大科技項目,攻克一批制約産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在重點行業建立一批技術開發基地、重點實驗室和産品檢測中心,完善生産力促進中心和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把“6?18”打造成國內外有影響的産學研合作大平臺,積極培育科技經紀企業和經紀人,更有針對性地尋找項目源,更廣泛地發動企業參與,更有效地扶持創新成果轉化落地。鼓勵企業參與制定並採用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推進專利技術實施計劃,加大知識産權創造、使用、管理和保護力度。培養和引進科技領軍人才,營造寬容、和諧、向上、想幹事、能幹成事的良好氛圍,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更多機會、更大舞臺。

    推進工業平穩運行和轉型升級。第一,發展先進重化工業。加快建設環三都澳、羅源灣、江陰半島、湄洲灣(南、北岸)、廈門灣、古雷半島等臨港工業區和南平、三明、龍岩等産業集中區,推進煉化一體化、林漿紙一體化等項目,壯大石化、汽車、造船、機械等産業集群。第二,培育高新技術産業。提升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省級高新區的集聚功能,發展壯大電子信息、光電、生物制藥、新材料、環保等産業。第三,加快傳統産業改造。繼續實施工業內涵深化技改提升工程,推動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産和營銷等環節的應用,支持企業設備更新、工藝優化、産品升級和品牌提升。第四,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認真落實金融支持政策,深化政銀企合作,滿足有市場、有技術、有前景的企業資金需求。建立並運作好小企業信貸中心。充分發揮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風險補償金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實施産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銀行貸款風險保證金制度,建立重點企業資金鏈應急保障機制。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推進中小企業集合發債,加快發展創業投資。第五,支持企業拓展市場。建立地産名優産品推薦目錄製度,在政府採購、重點建設和市政工程項目中,依照有關規定,協調項目業主與生産企業建立合作關係。依託營銷聯盟和行業協會,引導企業開展上下游協作,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圍繞省內龍頭品牌企業配套生産。鼓勵企業布點建設營銷網絡和開展電子商務,充分利用各種展會平臺,拓展閩貨市場。第六,強化運行服務保障。加強工業運行分析監測,健全煤電油運和重要原輔材料調度機制,推動工業持續較快發展。

    促進服務業全面發展。優先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建設一批重大物流園區、物流配送中心以及大型批發市場,引進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拓展第三方物流。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加快建設我省整機企業與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對接平臺,推進創意産業基地建設,在製造業設計創意、動漫遊戲等領域扶持一批優勢明顯的骨幹企業。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快産品、服務和管理創新,穩妥推進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培育産業投資基金、村鎮銀行、信託公司等金融組織。鼓勵發展法律諮詢、形象設計、資産評估等仲介服務業。加快發展物業管理、家政服務、文體娛樂等面向民生的社區服務業。大力發展旅遊業,加強旅遊景區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源整合和宣傳推介力度,壯大旅遊經濟。

    (三)積極有效擴大內需,強化投資消費拉動作用

    加大投資力度。在優化投資結構的基礎上擴大投資規模,主要投向農村基礎設施、産業優化升級和自主創新、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社會事業發展等領域。今年安排省重點項目526個,力爭新開工130個、投産120個,總投資11193億元,年度投資1470億元。按照建設程序,認真落實土地、環評、節能等管理要求,加快前期工作,加快報批進度,加快建設步伐,抓緊推進一批迅速形成實物工作量的項目,開工一批前期工作完備的項目,儲備一批符合投向的新項目。落實政府配套資金,帶動銀行貸款和民間投資,調動各類投資主體積極性。用好建設資金,管好質量和工期,加強稽查和審計,防止腐敗行為,建設精品工程。

    加快建設重大基礎設施。推進海西鐵路網建設,實現溫福鐵路6月份、福廈鐵路12月底開通運營,新增快速鐵路503公里;開工贛龍鐵路復線、京福高速鐵路福建段、漳州港尾鐵路,提前實施新一輪鐵路建設項目。推進海西高速公路網建設,新開工9個、續建16個項目,新增通車里程200公里以上。推進海西大港口建設,重點開發“兩集兩散”港區,完善集疏運體系,建設一批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碼頭,新增港口吞吐能力4000萬噸以上。推進能源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核電、煤電、氣電、風電、抽水蓄能等電源項目建設,新增電力裝機容量370萬千瓦;促進主幹電網、省外聯網、煤炭中轉儲備基地和輸油輸氣管網等項目建設。

    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第一,著力提高居民購買力。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逐步增加對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推進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擴大居民投資渠道,提高居民財産性收入;積極發展消費信貸。第二,著力培育消費熱點。落實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政策,鼓勵發展二手房市場和住房租賃市場,出臺支持居民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住房的相關舉措;落實購買節能環保小排量汽車的優惠政策,加強城市停車場等設施建設,促進汽車消費;發展城市社區商業,營造多元化、多層次的城市居民消費服務網絡;積極開發節假日、體育健身和會展消費。第三,著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加快農村流通網絡建設,積極開展家電下鄉推廣工作,完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發揮供銷社主渠道作用,擴大消費品農家店的覆蓋面。第四,著力改善消費環境。完善相關消費政策,努力消除制約消費的體制障礙;認真落實産品質量安全責任制,強化産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加強糧食、食用油、肉類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産、調運和儲備,保障市場供給;健全價格監測和應急機制,保持物價基本穩定。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