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福 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13日   來源:福建日報

    (四)強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鞏固和發展生態優勢

    加大節能減排攻堅力度。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制,完善節能減排的指標、監測和考核體系。強化新開工項目節能評估和環評把關,從源頭上加強能源節約和污染防控。健全節能環保獎懲機制,繼續實施差別電價、替代發電、污水處理運營費同處理效果挂鉤等各項政策。繼續推進重點節能工程,加強節能技術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節能,鼓勵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嚴格執行建築節能標準,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加快燃煤電廠、冶金企業脫硫等減排項目建設,督促企業完善污染治理設施,抓好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依法查處治理設施不運行和違法排污行為。推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建設23個污水處理項目和27個垃圾處理項目。鼓勵環保企業加強節能減排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快淘汰小火電、小水泥、小造紙等落後生産能力,嚴格限制審批建設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小水電項目。培育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推進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生態化改造,鼓勵“三廢”綜合利用和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促進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全面推行清潔生産。

    加大資源合理開發和保護力度。加快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支持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重大項目用地,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規模,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合理利用和保護海岸資源,實施沿海港口佈局規劃,加快編制重點港區控制性詳規,切實管好用好港口岸線、前沿海域和後方陸域。加強地質勘查,整頓和規範礦産資源開發秩序。

    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力度。深化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控,加快治理“五江兩溪”、主要海灣和近岸海域。抓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內河、噪聲和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推進畜禽、水産養殖污染治理,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強化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確保群眾飲用水安全。建立健全跨區域的綜合整治和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生態示範區建設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推進生態公益林、濕地、沿海防護林保護和建設,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促進生態修復。

    (五)充分挖掘潛力,拓展開放廣度和深度

    千方百計發展對外貿易。第一,繼續實行出口退稅超基數地方負擔部分由省級財政統一承擔的規定,對大宗優勢産品出口給予退稅支持。第二,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和保單融資規模,健全銀貿協作機制,加強外經貿企業融資服務。第三,加快推進重點産業出口基地建設,打造高新技術産品出口聚集區,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自主品牌産品出口。第四,支持企業建設自主營銷的境外終端貿易網點,保持市場份額,拓展新興市場;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積極穩妥收購和引進有價值的國外品牌、營銷網絡和智力資源。第五,推動加工貿易企業向上下游拓展,帶動省內配套産業發展,擴大産品內銷。第六,推動服務貿易載體建設,培育服務外包示範區,促進重點行業和企業服務貿易出口。第七,扶持進出口行業協會發展,有效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第八,把鼓勵進口與促進企業設備更新結合起來,扶持企業進口先進的關鍵技術設備。第九,堅持實行7天工作制和24小時預約通關,建立大通關評價體系,擴大福建電子口岸覆蓋範圍,加強打擊走私綜合治理,創造良好通關環境。

    持續提升利用外資水平。抓好大項目定向招商,實行全程跟蹤、專人承辦、重點扶持,促進在談項目儘快落地。完善“9?8”投洽會等重要平臺功能,加強與境外企業界和行業協會的聯絡,建立動態管理的外資項目儲備庫,有效拓展項目源。編制對外招商重點産業目錄,加快引進起點高、帶動力強的項目,推動外資企業研發本土化,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積極引進創業投資基金等參與企業並購重組,推動企業增資擴股、境外上市。發揮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出口加工區等各類特殊監管區的綜合政策優勢,提升開發區發展層次。強化涉外部門、審批機構、經辦人員的服務意識,為外商投資提供熱情週到的一站式服務。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對外投資合作,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

    深化閩港澳僑經貿合作。拓展閩港合作八大平臺的內涵和功能,推動金融、物流、服務外包等領域合作,吸引香港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入駐福建,開展物流服務推介活動,承接香港離岸發包和轉包業務,與香港聯合舉辦服務業合作論壇,開展專業化聯合招商推廣活動,辦好香港“福建省境外培訓基地”,聯手建立中小企業工業設計研發聯盟。創新閩澳四項合作的形式和內容,與澳門、葡語系國家共同舉辦三方合作投資貿易活動,組織機電、建材等專場展會,開展“一程多站”連線旅遊。堅持外事為民,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強與海外華僑華人聯誼,搭建經貿協作網絡,吸引僑資僑智參與海西建設。

    促進區域聯動協調發展。制定和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加快建設全國主體功能區的重點開發區域。推進與中西部區域合作,積極推介海西港口,支持沿海企業到內地興辦“無水港”,鼓勵內地企業到沿海興辦“飛地港”,擴大鐵公海空聯運,拓展內陸腹地。加快培育海峽西岸城市群,強化閩西南、閩東北城市聯盟。加強中心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落實公交優先政策,發展城市快速公交系統和軌道交通,改善人居環境。紮實推進山海協作,加大對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海島和庫區的扶持力度。做好對口支援,認真實施援建彭州項目規劃,繼續開展支醫、支教和就業援助,深化互學互助,實現共同發展。

    (六)著力先行先試,推進閩臺交流合作

    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順應兩岸“三通”新形勢,持續拓展“五緣六求”,加快構建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

    積極擴大“三通”效應。以一流水準完善口岸設施和交通網絡,提升通關效率和服務水平。做好廈門、福州客運包機航點和沿海8個直航港口的運營,推進與台灣本島的海上客運直航,組織客源,拓展貨源,發揮中轉樞紐作用。完善對臺郵件處理中心,促進福州、廈門兩岸郵件封發局高效運作。拓展與金馬澎直接往來。

    提升閩臺經貿合作水平。細化落實中央的惠臺政策,加強對台資企業的融資支持和轉型升級服務,保護臺商合法權益。建立與台灣行業協會、商會的對口合作機制,抓緊實施與台灣工商界已達成共識的項目,鼓勵閩臺雙向直接投資。發揮臺商投資區的功能優勢,推進閩臺重點産業對接,吸引台灣産業組團式轉移。引進推廣優良種苗、先進技術設備,推動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培育一批現代農業合作示範基地,擴大台灣農産品貿易規模。加強對臺遠洋漁業和漁工勞務合作。推動現代服務業合作,鼓勵閩臺金融企業互設分支機構。打造海峽旅遊精品線路,擴大大陸居民經金馬澎赴台灣本島旅遊規模。

    促進文化交流雙向互動。實施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工程,做好臺胞子女在閩就讀、就業指導服務,擴大職業教育聯合招生,加快組建海峽職業教育合作交流中心。推進科技交流合作,開展臺胞申報專業技術資格試點,爭取擴大臺胞職業技能鑒定工種範圍,引進台灣專業人才。深化圖書發行、版權貿易等文化産業合作。實施涉臺文物保護工程,加強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台灣文獻信息中心建設。推進族譜對接,辦好海峽論壇、媽祖之光等交流活動。

    (七)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增強發展內在動力

    認真實施國家統一部署的重大改革。落實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增加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投資。做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相關工作,取消公路養路費等六項收費,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實施統一內外資企業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制度。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深化財政金融改革。優化支出結構,嚴格控制一般性開支,厲行節約,重點保障民生和社會事業投入。繼續推進收費基金制度改革,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完善國庫集中支付運行機制。整合專項資金,強化非稅收入管理。健全省管縣財政體制,加大對困難縣轉移支付力度。基本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債務清理化解工作。推進依法理財,加強財政和審計監督,嚴肅財經紀律。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快農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大力發展小額信貸,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發揮保險的保障和融資功能,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加強金融監管,維護金融安全穩定。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實施國有企業改革發展若干意見,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福建省投資、能源、交通、外貿、華僑實業五大集團,提高國有資本集中度和營運效率。落實國有資産出資人制度和國有産權代表制度,健全投資決策、風險控制和內部監管機制。進一步扶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民間資本更多地進入重點産業、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等領域,支持民營企業創立品牌、創新技術、科學管理,提升發展水平。廣泛凝聚閩商力量,鼓勵支持回鄉投資興業。全面清理不合理收費,加大為企業減負力度,營造良好投資環境。

    推進政府管理創新。穩步實施政府機構改革,年內完成省、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任務,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改進政府管理方式,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網上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和門戶網站建設。健全政府投資管理體制,繼續推行項目法人招標和代建制。加快資源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仲介服務組織和行業協會規範運作,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湄洲灣港口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提升廈門港一體化管理水平。認真做好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為宏觀管理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八)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共享發展成果

    全方位促進就業增長。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力爭新增城鎮就業6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萬人。加強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鼓勵面向城鄉基層、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加大對自主創業的政策扶持,鼓勵骨幹企業和科研項目吸納和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完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見習制度,鼓勵高校畢業生繼續深造。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的單位提高社會保險補助標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制,維護企業和職工合法權益。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制定實施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出臺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再連續兩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推行全省統一的社會保障卡。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基金的作用。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逐步解決關閉破産和困難企業職工醫保問題。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重視老齡工作,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和殘疾人事業。大力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廉租住房3.5萬套,其中租賃補貼1萬套,發展經濟租賃房,推進棚戶區、危舊房改造。

    提高教育和醫療服務水平。完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努力縮小義務教育階段城鄉、區域和校際之間辦學條件差距。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穩步推進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革,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後的高考改革方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實訓基地和縣級職教中心建設。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調整優化學科和專業結構,加大高層次、緊缺型人才培養力度。開展早期教育,重視學前教育和終身教育,關心特殊教育和老年教育,發展社區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適當提高補償標準。健全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加快鄉鎮衛生院改革與發展,用兩年時間使全省鄉鎮衛生院基本達到國家建設標準和基本診療設備裝備標準。實施一批醫院改造建設項目,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站標準化建設。堅持中西醫並重,扶持中醫藥發展。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行動。加強人口和計生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治理性別比偏高問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