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我國部分地區發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情,近日衛生部公佈了《全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對疫情報告與監測管理、流腦疫苗免疫預防、發生聚集性病例疫情處理、醫療救治、培訓與宣傳教育、督導檢查等提出了詳細的要求。認識流腦、了解其發病機理和基本症狀,對早發現、早治療、有效控制流腦的傳播與蔓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的流腦發病全年以冬春季為多,其中2-4月的發病數佔全年發病總數的60%-90%。以14歲以下、尤其是7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今年以來,全國除福建省、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區外,其餘各省區市均有病例報告,其中發病前五位的省份分別為:安徽、河南、河北、江蘇、四川。首都兒科研究所感染消化科張艷玲主任提出,防治兒童流腦應把好“四關”。
■第一關:正確認識流腦
流腦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簡稱,它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可呈流行性和散發性發病。當免疫力低下時,病菌就會進入血液循環,形成菌血症或敗血症,進一步隨血流侵入腦膜及腦組織,引發腦脊髓膜炎。這種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至3天,最長的為一週。其特點是起病急、病情重、變化多、傳播快,且來勢兇猛,病死率高,危害性極大。若搶救不及時,常于24小時內危及患者生命。
流腦最主要症狀有發熱、頭痛、嘔吐。其發病初期類似感冒,有流涕、咳嗽、頭痛發熱等症狀。病菌侵入腦膜後,頭痛加劇,嗜睡、頸部強直、有噴射樣嘔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狀。由於流腦臨床類型較多,有些病人最初可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不容易引起重視,因此,在該病流行期間,如果發現有不明原因的發熱、寒戰、頭痛、流涕、咽喉疼痛以及皮膚有出血點、斑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第二關:積極做好防控
通常情況下,人群疫苗接種、人口流動、人群發病以及居住環境等情況是流腦發病的幾個主要環節。而流腦患者的看護人員、家庭成員以及同幼兒園、同班同學或工作、生活、學習在同一環境中者為高危人群。這就要求所涉及的醫院要及時上報,各單位、學校、幼兒園要主動申報,患者要及時就診。在流行期間避免去公共場所和人員擁擠的場所以減少被傳染的機會。
做好預防接種工作十分重要。據介紹,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生産使用A群流腦多糖疫苗後,我國未再發生過全國性流行。特別是我國實施計劃免疫後,採取以疫苗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針對疫情,普遍接種A群流腦多糖疫苗,有效地控制了流行高峰,全國每年發病率一直控制在十萬分之一以下。因此,除繼續做好計劃免疫工作外,還要為重點人群接種A+C群疫苗。
■第三關:培養良好習慣
流腦病菌存在於鼻咽腔分泌物中,通過咳嗽、打噴嚏等飛沫傳播。因此,要告誡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如咳嗽、打噴嚏時應避開他人,養成洗手的習慣,注意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等。
要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幼兒園、教室等兒童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以及居家都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的空氣新鮮。
要增強孩子的抵抗力。一是注意營養和飲食平衡,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保證水、維生素、蛋白質的攝入。二是要保證孩子生活規律,使身體處於良好狀態,有利於預防疾病。三是要加強體育鍛鍊和戶外活動,提高兒童及青少年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
■第四關:不要忌醫硬扛
對於流腦患者來説,及時就診十分關鍵。通常情況下,流腦患者輕者會出現發燒、頭痛、全身不舒服、咽紅、咽痛,經過幾小時或1至2天后,皮膚和口腔黏膜、眼結膜有出血點等敗血症的表現;出血點小的如針尖大、粉紅色,大的呈片狀出血斑。嚴重的流腦還會有頸項強直、噴射狀嘔吐、甚至昏迷或驚厥。暴發性流腦病情發展很快,常在24小時內發生休克,表現為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皮膚發花,血壓下降,危及生命。幼小嬰兒常表現為睡眠不安,突然尖叫,兩眼凝視不動,甚至驚厥。
一般來説,流腦的診斷並不困難。小兒一經確診為流腦就要儘快住院積極治療。要進行呼吸道隔離,一般隔離至發病後7天或症狀消失後3天。室內要空氣新鮮,病兒要臥床休息,恢復期也不應過早過多地活動。一般給病兒營養豐富、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要少量多次吃,以減少嘔吐。同時,要注意口腔清潔並保持皮膚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