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失眠現象越來越普遍。最近的一次問卷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有42.5%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失眠問題,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會在白天精神不振。由於睡眠問題越來越嚴重,安眠藥的使用也呈增長趨勢,濫用情況日益嚴重。而最近《斷背山》男主演萊傑因的死再度引發了安眠藥是否能長期使用的爭論。
濫用藥物害處多
解放軍總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張熙教授告訴記者,安眠藥也稱催眠藥,一般用藥時間限制在2—4周內。然而許多患者服用安眠藥的時間長達一兩年,而且長期單獨使用一種藥物、多種藥物不合理聯合或交替使用、與酒精合用等,這些都屬於濫用。長期服藥後突然停止,就可能會出現各種身體和精神不適的反應,如頭痛、厭食、焦慮、緊張甚至抽搐、精神障礙等症狀。
據張熙教授介紹,目前臨床上用於治療失眠的藥物主要有安定類製劑、抗抑鬱類藥、第三代催眠藥及褪黑素等其他催眠藥物,均會産生或多或少的副作用。患者服藥後,藥物進入血液及作用部位,在一定的藥物濃度下發揮催眠作用,然後這些藥物在肝藥酶的作用下發生分解被破壞,作用就消失了。如果經常服用某種安眠藥,這些藥物就會促使肝藥酶産生增多,産生“耐受性”。
由於巴比妥類藥易産生藥物依賴,並對身體有廣泛負面影響,現只有速可眠、阿米妥等少數幾種藥仍在使用。安定類製劑如速眠安,長期用藥也會成癮,還會有低血壓、幻覺、皮疹等狀況,其他安定藥物會産生胃腸不適、頭痛健忘等各種副作用。第三代催眠藥號稱沒有撤藥反應和依賴性,不影響認知功能,但使用左匹克隆仍會有睏倦、口苦、肌無力、頭痛等不良反應,長期服用突然停藥後,會出現反跳性失眠、噩夢、噁心、震顫等症狀。使用思諾思,偶爾也會有頭暈、噁心、腹瀉,甚至有報導個別服藥後出現睡行症。新産品扎萊普隆在國內部分醫院開始使用,其臨床評估有待進一步觀察。
安眠藥會造成孕婦胎兒畸形,新生兒哺乳困難、黃疸和嗜睡,對健忘、頭痛及心血管疾病大有“貢獻”,增加了老年人患呼吸暫停綜合徵的風險。
找出原因是關鍵
安眠藥的副作用這麼多,我們是不是要完全排斥它呢?人民醫院睡眠中心副主任醫師韓芳副教授告訴記者,不論治什麼病的藥,都會有副作用,只是副作用大小和發生的概率不同。不能因為懼怕副作用,就排斥藥物治療。我們要先找出失眠的原因,再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
對此,張熙教授分析指出,外界因素、內源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外界因素包括睡眠環境改變、倒時差、晝夜倒班、考試、失戀、攝入活性物質等。內源性因素包括慢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紊亂等。心理因素表現為對精神壓力或軀體疾病所産生的不適度的心理反應。比如擔心失眠,採取數數、排除雜念等方法,由於注入了主觀意志活動,反而提高了大腦的興奮性,進而加重失眠。由於遲遲不能入睡而焦躁不安,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很難放鬆進入自然睡眠狀態,這些活動反而提高了覺醒水平。由於夜間睡眠不佳,白天就會無精打采、睏倦、易疲勞等,有的患者白天大量吸煙、飲用濃茶或咖啡,這些活性物質的積累作用又導致失眠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對症施策睡好覺
“根據失眠原因不同,需要採取不同的措施,對症施策才能睡好覺。”張熙教授説。由內源性生理疾病導致的失眠,以藥物治療為佳,但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根據病人的個體化需要,選擇適用藥物,根據病情需要,在種類、劑量上隨時調整,盡可能避免産生藥物依賴。
由外界因素導致的失眠,如睡眠環境改變、倒班、倒時差等,多是暫時性的,只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堅持戶外鍛鍊,按時作息,大多都能不藥而愈。而活性物質如酒精、致幻劑、可卡因、尼古丁等導致的失眠,戒除後均會産生明顯的效果。
對於心理因素導致的失眠,採用心理療法效果更好。睡眠認知療法是較好的治療方式之一,通過改變對睡眠的錯誤認識,建立切合實際的睡眠目標,轉變對睡眠的過高心理期望,逐步減少直至消除導致失眠的不良心理活動,從而改善睡眠。
此外,降低覺醒水平也可以達到放鬆身心的目的,有肌肉鬆弛法、想象訓練法、修習瑜伽等各種措施。
韓芳副教授表示,目前在是否使用安眠藥的問題上,存在兩種誤區。一種就是過分濫用,另一種是恐懼排斥。完全排斥藥物治療也是不對的,失眠對身體的傷害,要遠遠大於安眠藥的副作用。不論採用什麼方法,最終目的是為了睡個好覺。(記者 常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