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童年=不幸福的成年”,時下,在教育孩子時執此冷漠觀念的已不是少數,雖然教育部門正在努力推進素質教育,然而至少近10年來,由於過高的期望和沉重的負擔,我國半數以上的中小學學生長期學習超時、睡眠不足,為了所謂“幸福的成年”,相當多的孩子被剝奪了快樂的童年,不僅如此,“童年恐慌”現象也在孩子中蔓 延,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加劇,傷害他人,甚至導致諸如自殺這樣極端的事件發生。
什麼是“童年恐慌”?為什麼會産生“童年恐慌”?怎樣才能把孩子從“童年恐慌”中解放出來?近日記者走訪了青少年教育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
值得警惕的“童年恐慌”現象
説起“童年恐慌”,孫雲曉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寧夏銀川市13歲的小學畢業生秀秀(化名)在同學們興高采烈地參加結業的那一天選擇了永遠離開了人世,在給父母的遺書中,她寫到:我是個差生,我死了可以幫您節約10萬元。
“‘童年恐慌’是指兒童因面臨巨大壓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所導致的一種較強烈較持久的焦慮心態。在兒童的日常生活中,與學習有關的壓力是他們面臨的最主要壓力,巨大的學習壓力扭曲了兒童的學業動機和人格發展,導致兒童認知需要缺乏,競爭需要強烈,人際關係不良,使兒童失去快樂,童年過於短暫,而且對於應對能力不足的兒童來説,沉重的學業和發展壓力容易使他們對未來産生不可預知的疑惑和恐懼,致使兒童厭學,厭惡生活,甚至採用極端手段來逃避壓力,我們將這一現象稱為‘童年恐慌’。秀秀就是處在‘童年恐慌’中的孩子。”
令人不安的是,“童年恐慌”現象正在呈愈演愈烈之勢。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相當多的兒童因考試或學業壓力而心情不好(76.2%)、鬱悶(55.4%)和煩躁(54.2%),部分兒童因此睡不著(38.2%)、不想學習(25.1%)、自卑(24.5%),還有少數兒童甚至對生活絕望(9.1%)。
調查還表明,升學考試激烈(66.9%)、考不上好大學(41.2%)、學習壓力大(38.2%)、找不到好工作(37.4%)、學費高(30.0%)是中小學生認為他們未來生活將會面臨的主要困難。
“童年恐慌”還扭曲著孩子們的生活。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人的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習需要其效果也是不同的。以學習知識本身為目的的認知需要,是最穩定、最持久的內在需要,而把學習作為競爭的手段從而提高自己在群體中地位的競爭求勝需要,是最消極、最扭曲的學習需要。競爭需要較強的學生攻擊性也較強,他們很難體驗到和諧與快樂,甚至無法接受別人的成功。然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項對全國6歲-14歲兒童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僅30.3%的兒童是因為“喜歡讀書”而學習,相當多的兒童是將學習作為實現理想(69.5%)、將來有個好工作(59.8%)、將來造福社會(58.3%),以及讓父母滿意(46.5%)的手段,還有一些兒童將學習作為競爭的手段,為了讓同學看得起而讀書(7.6%)。
為什麼産生“童年恐慌”
“不能上重點小學就不能上重點中學,不能上重點中學就不能上重點大學,以後就找不到好工作……”這個被家長和學校看來“合情合理”,卻會讓兒童對未來産生恐懼心理的訓誡,很直接地説明了“童年恐慌”産生的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父母給孩子的目標幾乎是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91.7%的父母希望孩子獲得大專以上學歷,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讀到博士學位,但大學擴招到今天,高校入學率也只在20%左右,能獲得博士學位的更是少之又少。數據還顯示,83.6%的中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要在前15名。父母對兒童的學歷期待和學習成績要求與現實可能性嚴重脫節,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對於大多數兒童來説,也是絕對不可實現的,因此,很多兒童成了‘失敗者’,喪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孫雲曉説。
以學習成績論成敗,學校過度追求升學率,是導致“童年恐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以學習成績為單一的評價指標,不僅導致學校將過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重復、低效、甚至無效的勞動上,而且使學生發展中許多真正重要的方面常常被忽視,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剝奪了孩子生活中的許多樂趣,也使孩子喪失了釋放負面情緒,緩解壓力的渠道。
浮躁、扭曲的社會價值觀念和輿論導向是導致“童年恐慌”的深層原因。對高考狀元的熱捧和對十幾歲孩子考大學的宣揚,都將追逐所謂成功的壓力直接對準了兒童,使兒童對未來望而生畏,內心恐慌不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被廣泛誤讀成競爭越早越好,完全背離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幼兒園教育出現了小學化傾向,天津一所幼兒園應父母要求教孩子用豎式算3位數的加減法,而這是小學二年級的課程。上海一所小學名校招生不到300人,報名達3000人之多,6歲的孩子被父母逼著識更多的字,解更多的題。“橘、凳、醬、藕、墨”這些原在小學三年級才會學到的字,也出現在《學前500字》之中。毫無疑問,幼兒教育小學化是摧殘童年的暴力行為。
解放孩子捍衛童年
“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4年級小學生考試得了100分,回家後哇哇大哭,父母很納悶,問為什麼,結果孩子説:還有一個同學考了100分。今天,我們愈來愈強調人才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團結意識,但是,我們卻在孩子的童年階段給了他們一個‘他人是地獄’的教育,一個‘你死我活’的教育。今天的中國兒童教育亟需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因為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不僅嚴重迫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也從根本上摧毀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團隊意識,這對於一個民族乃至世界來説其後果都是災難深重的。我們要舉起捍衛童年的旗幟,把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作為兒童教育最神聖的天職。”孫雲曉説。
解放孩子,首先要從尊重開始,目前國際社會基本認同的童年概念包括:第一,我們必須將兒童當“人”看,必須承認兒童具有與成人一樣的獨立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庸;第二,我們必須將兒童當“兒童”看,承認並尊重童年生活的獨立價值,而不能僅僅將它看作是成人的預備;第三,兒童在成長階段,應當為其提供與身心發展相適應的生活,兒童個人權利、尊嚴應當受到社會保護。(記者 王慶環)
我國未成年人權益狀況
目前我國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約有3.41億,佔全國總人口的26.1%。
全國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1991 年的50.2‰、61.0‰下降到2007 年的15.3‰和18.1‰。
至2007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人口覆蓋率已經達到99%。
至2007年,全國共出版少年兒童讀物10,460種,少兒期刊98種,與1991年相比種數增長130.45%、22.5%。
至2007年全國法院設立2,219個少年法庭,2002年至2007年全國法院審判的未成年罪犯中,重新犯罪率僅為1.67%。2006年接受法律援助的未成年人為83,131人,比2005年增加了24.7%,比1998年增加了412.27%。(摘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未成年人權益狀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