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城大地春風拂面。風過後,天空卻時常灰濛濛的,但空氣質量的監測數據又往往是達標的。這就造成人們的疑問:空氣質量優良為何還是見不到藍天白雲?是不是環保部門的數據不準確?正值世界氣象日,記者就公眾關心的上述現象採訪了有關專家。
灰濛濛的天,是因為有大量極細微的幹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大氣能見度變小,這在氣象學上叫做“灰霾天”。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副巡視員汪鍵對此表示,造成灰霾天氣的罪魁禍首是細顆粒物。
據他介紹,目前,灰霾天氣已成為中國東部城市空氣污染的突出問題之一,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的灰霾天氣增加明顯。在珠三角地區,灰霾天氣有的已經佔到了全年天數的一半,或者是一半以上。“與上世紀60年代相比,中國東部城市的大氣能見度普遍下降了7—15公里”。
細顆粒物的來源是什麼?汪鍵解釋説,首先是汽車尾氣的排放,尤其是柴油車排放的炭黑。其次是二次污染,由一次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經化學反應轉化,將形成硫酸鹽、硝酸鹽等細顆粒物。
汪鍵指出,當細顆粒物已經成為中國大氣主要污染物的同時,與之相矛盾的現象便是,目前中國空氣污染指數卻並沒有將其包括在內。目前的空氣污染指數只有三項污染物指標: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這就造成了二級天往往並非“藍天白雲”。
他的話得到了來自學術界的認同。“空氣污染指數不能完全反映大氣環境質量,城市細顆粒物濃度居高難下,大氣能見度得到廣泛關注,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係教授郝吉明在最近一次的公開場合指出。
顆粒物與細顆粒物有什麼區別?答案從字面上便一目了然。更準確地説,顆粒物的直徑在10微米以下,而細顆粒物則是小于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
汪鍵告訴記者,相比前者,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為其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2微米以下的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對粗顆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統,誘發哮喘。細顆粒物則能引發心臟病、肺病、呼吸道疾病等多種疾病。
“如果按美國空氣質量良好級別評價,我國城市空氣質量超標率達到91.6%%。”汪鍵説,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環保部將於今年啟動空氣質量指數的修訂工作,要將細顆粒物納入到評價體系。
實際上,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國際社會就對中國的空氣質量標準有所爭論。因為北京在2001年申奧時,承諾空氣質量將達到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的指導值。在世衛組織給出的指導值中,是分三個階段來逐步實現最終的目標。北京依據的是第一階段也就是供發展中國家參考的指導值。但世衛組織在2005年和2007年曾兩次對其進行了更新提高了標準。因此,中國一直面臨著要求提高空氣質量標準的輿論壓力。
還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早在1996年就頒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將污染物濃度限值劃分為三級。但在2000年,卻反而降低了二氧化氮和臭氧的二級標準。
相對於世衛組織標準趨於嚴格,兩者差距愈加拉大。而此次的修訂,汪鍵表示,將以世衛組織的最新標準為藍本,“不過當然是參考第一階段的指導值,因為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至於中國空氣污染的另一大難題———臭氧,則將在多個重點城市開展常規監測,但何時納入評價體系,尚未有明確時間表。
將細顆粒物納入環境評價體系,既是為北京奧運會的這場“標準之爭”畫上了一個遲來的句號,同時也是一個新的開始……(記者 錢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