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是人類由來已久、緬懷紀念故人的一種方式,其中以土葬和火葬方式最為流行。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現代社會開始探索殯葬改革,安葬也出現多種方式,“生態葬”就是其中的一例。
清明期間,人們會通過掃墓來拜祭、緬懷已故的先祖和親人。在墓碑前焚香燒紙是中國人的傳統;而如今,在鮮花盛開的草地上,挂上清明球,插上一炷香,奉上一束鮮花,三鞠躬為親人祭掃的形式開始在全國各地蔚然成風。
墓園變得青草如茵,綠樹成林,流水潺潺,鳥語花香,一派充滿生機的公園景象。這就是如今新流行的一種“生態葬”,這種安葬方式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據報道,在長沙瀟湘陵園,近年相繼推出了“草坪葬”“壁葬”“花葬”和“樹葬”,價格比普通墓葬方式便宜一半以上。新興的生態墓葬推出後,選購的市民越來越多,其中“草坪葬”最為市民所接受。目前,陵園“草坪葬”已達到100多例。
“生態葬”種類多樣
“‘生態葬’是近年來興起的有利於環保的安葬方式,與傳統的建墓豎碑式的安葬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據北京市殯葬協會秘書長姜曉剛介紹,“生態葬”的形式主要有壁葬、植樹葬、草坪葬、骨灰深埋和骨灰撒海等。骨灰壁葬包括骨灰墻、骨灰廊和骨灰亭;樹葬是指把骨灰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裏,上面種上一棵樹作為紀念;草坪葬就是將骨灰埋于草坪中;骨灰深埋指的是將骨灰埋入地下,地上不留標誌。“生態葬”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殯葬理念和行為之一。
無疑,“生態葬”的出現對社會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姜曉剛認為,它的出現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對環境破壞小。沒有了冰冷的墳穴和墓碑,避免了視覺污染;人們不焚燒香燭、紙錢,祭掃方式更加文明,也避免了空氣的污染。其次,“生態葬”能節約土地,也降低了安葬成本。根據日本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378名古稀老人當中,有4成的人表示願意在去世後將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比10年前同題調查高出了整整2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墓地價格與年俱增,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裏,更是漲到了一般人望而生畏的“天價”。
我國同樣土地資源緊缺,傳統葬式將給不少城市帶來困擾。如長沙已出現公墓土地飽和的尷尬,墓地價格居高不下;而選擇“生態葬”能減少近一半的費用,大約花費1萬元左右。同時,“生態葬”引領城市綠化美化功能,把荒地變成公園。
“生態葬”有待推廣
我國傳統的殯葬方式是土葬。但土葬之俗,勞民傷財,濫佔耕地,傳染疾病,故新中國建立後已逐步為火葬法所替代。
雖然較之土葬,火葬更加節約土地、保護環境,但是仍然會佔用大量的土地,導致墓地的價格居高不下。所以,近年來“生態葬”逐漸被人們接受,北京、浙江、廣東、遼寧、湖南等地均建起了公園式陵園,已具有一定規模。
“過去的陵園都是先有墓,再綠化;現在則是先建公園,再埋骨灰,比如北京長青園骨灰林基地。”姜曉剛介紹,此外,“生態葬”還能拓展公墓功能,集陵園、教育基地、休閒場所于一體,“長青園已經發揮了教育功能,建立了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八寶山公墓等也都成了傳承文化、教育後代的基地。”
“當前殯葬改革最重要的是骨灰處置。”姜曉剛表示,“這需要政府出臺更多相關政策,比如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水平,扶植生産可降解材料的企業,甚至立法推廣殯葬改革。環保意識越強、知識水平越高的人越能接受‘生態葬’。”
需要幾代人努力
4月1日,北京市首個市級公益性公墓——長青園骨灰林基地正式啟用,適用對像是2009年1月1日後死亡的全體具有北京市戶籍的市民,而提供的安葬方式就是壁葬。
姜曉剛説:“雖然北京的‘生態葬’有一定規模,但比例還是不多。從1994年5月起,北京市開始組織首次骨灰撒海活動,截至2008年底,已組織了61次海撒,有5441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而事實上,北京地區平均每年有六七萬人死亡,相比之下,草坪葬的人稍微多一些,但還不能成為主流。像骨灰撒海之類的‘生態葬’,符合人類源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客觀規律,既為群眾解決骨灰安置難、祭掃勞神費力等問題,又可為國家節約大量土地資源,是殯葬改革、利國利民之舉。”
談到安葬方式的發展方向,姜曉剛認為,從土葬到火葬是安葬方式的一次革命,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下一次革命就是骨灰從保留到不保留,這同樣需要再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實習生 王婉 徐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