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人們對疼痛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疼痛是疾病的一種自然過程,能忍就忍著,實在難忍就用止痛藥。但長期服用止痛藥會引起成癮,且副作用很大。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頸椎組主任孫宇教授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WHO很早就把疼痛定為第五大生命體徵。我國雖然對疼痛也很重視,但在術後鎮痛方面,與國外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這個差距不是技術上的問題,主要還是理念,包括醫院、病人、家屬三方面的問題。
超前鎮痛把疼痛降到最低
一次很偶然的培訓,讓孫宇對超前鎮痛有了新的認識。孫宇介紹,超前鎮痛最開始是麻醉學提出的,麻醉包括兩部分,一是鎮痛,二是鎮靜。超前鎮痛是一種預防中樞神經系統敏化的方法,目的是儘量把疼痛遏制到最小。這種超前鎮痛就是神經系統具有易感性和可塑性,這種可塑性的變化也就是中樞神經的敏化。
簡單來説就是痛域的問題。因為每個人對疼痛的耐受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也是不一樣的,敏化以後,痛域就會下降。如果在傷害發生之前使用一些鎮痛藥,就把門檻提高了一點,就能夠有效地預防疼痛。而不用超前鎮痛的病人,經歷過痛苦手術的患者,會從軀體到大腦皮層為疼痛建立一個新的通道,這個通道只要再接受類似的刺激,哪怕不到這一段水平的時候他也會感到比當時的刺激還要強烈。
超前鎮痛也為無痛病房這個理念充當了打頭陣的角色。因為對超前鎮痛有著深刻的理解,帶著全新的理念,2010年6月份,孫宇在北醫三院骨科率先建立了無痛病房,開始探索多模式鎮痛治療。
“無痛病房”是一個全新的醫護管理模式,它借鑒了國際先進經驗和“綠色鎮痛”理念的圍手術期疼痛管理體系,通過建立完善的疼痛評估、多模式鎮痛、個體化鎮痛等新方法,使患者安全、舒適地度過圍手術期和功能康復期。同時,為滿足病人的鎮痛需求,北醫三院骨科一改“病人喊疼了再給藥”的傳統鎮痛模式,化被動為主動,有目標、有計劃地按時給藥,建立起了規範化的疼痛治療模式。孫宇表示,無痛病房必須堅持遵循五個原則:合理評估疼痛、多模式鎮痛、個體化鎮痛、超前鎮痛和健康宣教。
疼痛控制不佳危害多
孫宇指出,疼痛可引起心率增快、血壓升高等症狀;患者因疼痛無法或不敢有力地咳嗽,會導致肺部並發癥;同時疼痛導致的胃腸蠕動減少會使胃腸功能恢復延遲;疼痛造成的肌肉張力增加、肌肉痙攣、限制機體活動等會促使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疼痛還可導致失眠、焦慮、恐懼、憂鬱、不滿、過度敏感等情緒障礙。
另外,疼痛控制不佳還會帶來一系列其他問題,對於術後患者來説,將導致住院時間延長、運動能力下降、抑鬱情緒甚至喪失希望;從醫療衛生經濟學角度來看,疼痛控制不佳還會導致醫療費用增加、佔用更多醫療資源;而從醫患角度來,疼痛控制不佳也直接導致了患者滿意度下降、造成醫患關繫緊張等。
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從病人的術後疼痛入手。孫宇表示,過去的鎮痛只是單純停留在打鎮痛劑上面,更多的是病人拼命的忍耐。而疼痛科的關節手術在做完之後疼痛程度是比較高的,鎮痛做得不好的話,病人將要承受無法想像的疼痛感。
多模式鎮痛成發展趨勢
早在1993年,國外就提出了“多模式”和“平衡鎮痛”的理念。該理念源於人們對更高質量術後鎮痛的訴求。多模式的鎮痛方式旨在通過聯合使用不同類型的鎮痛藥物,使鎮痛作用相加或協同,更充分地發揮鎮痛作用,與此同時,也通過減少聯合用藥過程中每種鎮痛藥物的劑量,進而減少其副作用。
孫宇以脊柱手術為例進行闡述:由於脊柱手術術後疼痛明顯,程度較重,臨床一般會應用較強力的止痛藥如阿片類藥物。儘管其沒有封頂效應,但在很多時候阿片類藥物並不能完全滿足術後良好鎮痛和安全鎮痛的需求。
而鎮痛方案的選擇是疼痛管理的核心。“很多患者在術後擔心止痛藥會帶來很多副作用,産生依賴性、導致成癮等,而採取忍的態度,”孫宇認為,其實通過合理的藥物選擇可以避免這些副作用的産生。
根據手術引起的急性創傷性疼痛發生快、程度劇烈的特點,臨床對疼痛的治療要求是起效迅速、抗炎鎮痛作用強大。使用選擇性COX-2抑製劑,可以發揮更好的鎮痛作用,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減少成癮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孫宇建議:在臨床實踐中,醫生要綜合患者的年齡、病情和手術種類來選擇鎮痛方式和鎮痛藥物,術後鎮痛提倡多模式鎮痛,同時充分考慮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確保既讓患者達到鎮痛的目的同時又最大限度的減少副作用,這也是對多模式鎮痛的真正詮釋。(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