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上海社區醫院新合作模式:從利潤分成到方便利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從“利潤分成”到“方便利民”
──上海醫療機構探索新型合作方式服務社區

    新華社上海5月11日電(記者 仇逸)大型醫療機構派專家到地段醫院開門診坐堂,收取高額掛號費,由大醫院、專家和小醫院各按比例分成,檢查、化驗等費用也分成,如果再開個“小刀”,都能賺得“缽滿盆滿”……這種傳統的醫院合作方式正在悄然改變。

    真正體現公益性,以“方便利民”為出發點,在上海社區,一種新的醫院合作模式不僅為老百姓帶來了實惠,也給醫療機構帶來了潛在的收益。

    社區居民:不用跑遠路、排長隊、多付錢

    在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開的綜合指導站內,同仁醫院心臟內科的張麗華副主任醫師正在為72歲的賈衍國分析病情,“過去要問專家幾句話,得跑大醫院排長隊,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聽到他們為我分析病情,真是太方便了。”

    69歲的劉樹成患有腦梗、糖尿病、心臟病,他的老伴喬女士拿著一張粉紅色的“健康溫馨提示”開心地告訴記者:“專家開出的診療和保健方案,解決了我們在社區看病的困惑和擔心,很好。”

    在徐家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康復科專家的到來,使居民得到康復診療服務的“含金量”大為提高。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康復科主任白躍宏教授説:“到我院看我的專家門診,得早上5點來排隊,下午3點左右才能離開。由於人多,拍片子等每件事都得排長隊,問診的時間只有5分鐘,這對許多病人真是一種無奈的折磨。”

    如今,在徐家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無論是門診、查房還是治療,都由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副主任以上職稱的專家負責,就是中心派駐到居民小區的服務點,都能看到市級醫院專家的身影。

    社區醫療機構:看似讓利,實則獲益

    記者了解到,江蘇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指導站原本是一間門面房,如果用來出租,一年的租金收入就有40多萬元,而用來服務社區居民,除了要重新裝修,還得投入日常運營開銷。

    對此,江蘇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裴道靈院長算過一筆賬:“醫院看似少收許多錢,卻有更多無形的收益。”一方面,老百姓得到方便優質的醫療服務,社區醫院對居民的吸引力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大醫院的專家可以對社區全科醫療團隊起‘學幫帶’作用。這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的日門診急診量約1千人次,相當於一所區級醫院。

    社區老年人多,有大量的頸肩痛、腰腿痛等病人,還有骨折後需要康復的病人,對康復治療有巨大的需求。有了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的技術支持,徐家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醫學專業的實力明顯增強。“過去,這裡的基層醫生向專家學藝十分困難,進修更輪不上,現在每天都有學習的機會。”

    大醫院:資源“流失”不減服務社區積極性

    根據江蘇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多家市級醫療機構簽訂的協議,包括張麗華副主任醫生在內的約20位專家不收取任何報酬,包括飯貼、車費等,也不得開具化驗檢查單。專家們除了提出診療和保健方案外,唯一的“權利”是向那些社區無力解決的、確實需要進一步檢查治療的疑難重症病人提出“轉診”建議。

    也就是説,和過去“賺外快”相比,大型醫療機構在這種合作中必須無償甚至“虧本”輸出優質的人才資源。然而,出乎裴道靈院長的意外,當他這個社區醫院的院長跑到大醫院,小心翼翼地提出要無償邀請專家開展公益性的服務時,卻受到了熱情的接待。“這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説明醫院管理者的思維正在發生變化,服務社區居民從口號變成了真心想做的事。”

    而提出和徐家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緊密型合作”的上海第六人民醫院主動承諾:所派醫生免掛號費,無需患者和對方醫院額外支付一分錢。

    對此,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康復科主任白躍宏教授算了一筆賬:“看似我們增加了工作量,甚至白白流失了資源,實際上醫院由此建立了深入社區的服務網絡,那些疑難病人、需要特殊設備治療的病人也由此迅速轉到我院,服務面和針對性都大為提高。” 據悉,除了徐家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第六人民醫院正在跨區縣積極挑選更多的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合作。 

 
 
 相關鏈結
· 福建:讓居民小病在社區 大病進醫院 康復回社區
· 重慶市政府會議:到社區醫院看病報銷比例要提高
· 貴州出臺措施:大醫院對口幫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 北京市4月1日起推行“大醫院對口支援社區”制度
· 陳淩孚委員:四處“短板”掣肘社區醫院發展
· 衛生部不主張把三級醫院改造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