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迎共和國58週年華誕:六組數據見證經濟輝煌歷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3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記者劉錚、王宇)金秋十月,豐收的季節,共和國迎來了58週年華誕。58年來,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團結奮鬥,綜合國力、人民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催人振奮的六方面關鍵數據,折射共和國半個多世紀的建設歷程,描繪出一幅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的壯麗圖景。

    GDP:從679億元到21萬億元

    國內生産總值(GDP)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總體實力的指標。新中國第一個GDP數據是1952年的679億元,那時國民經濟百廢待興,工業增加值只佔GDP17.6%。而2006年,我國GDP達210871億元,是1952年的310.6倍,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3.3%。

圖表:據初步核算:2006年我國GDP增長10.7% 新華社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以年均9.7%的高速前行,如今GDP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越來越接近世界第三的德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報告説,我國已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總體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但從人均GDP來看,我國還位居世界100名後,仍是發展中國家。

    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又取得了新進展。

    國家財政收入增長620多倍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一窮二白,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僅62.17億元。2006年,全國財政收入達到了38760.2億元,是1950年的620多倍。黨的十六大以來,全國財政收入高速增長,五年增長2萬多億元,是改革開放頭25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2006年國家財政基本建設支出、支農支出分別是1950年的351倍和1086倍,社會保障支出是改革開放初的231倍。

    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安體富認為,財政收入是政府履行職能的經濟基礎,隨著財政收入持續增加,國家支持“三農”、教育、衛生、科技、社會保障等事業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從連續上調企業養老金標準,到鼓勵開展節能減排,今後國家用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支出將會越來越多。

    進出口總額增長1500多倍

    從最初主要與蘇聯東歐和周邊國家進行貿易,到今天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往來,我國進出口總額從1950年的11.3億美元發展到2006年的17604億美元,增長了1500多倍,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使得我國全方位融入全球經濟。

    這是北海出口加工區內一家電子元件生産企業的車間(8月29日攝)。 廣西北海出口加工區總體規劃面積1.584平方公里,項目總投資估算為2.6億元。自2005年開始生産運作以來累計實現進出口額1.8億美元。 新華社記者 杜健 攝

    對外貿易總量增長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1952年,農副産品等初級産品出口占我國出口總額的83.4%,1980年下降到50.3%,而2006年下降到5.5%,工業製成品的比重相應大幅攀升。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認為,進出口總額反映一國參與世界經濟程度和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根據世界銀行測算,今年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能會超過美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新的世界經濟版圖上,我國正脫穎而出,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年均工資:從445元到2.1萬元

    工資是百姓最直接的利益。1952年,全國職工平均貨幣工資為445元,而2006年達到21001元,增長了46.2倍。

    改革開放前我國職工工資增速平緩,到1978年職工平均貨幣工資僅為615元,與1952年相比,26年累計僅增長38.2%。而改革開放後,工資增長大提速,特別是進入新世紀,職工工資每年的增加值就接近甚至超過2000元。

    工資不斷增長的同時,就業持續擴大。1952年,全國就業人員佔當年全國人口總數36.1%,而2006年達58.1%。就業面的擴大,就業渠道的拓寬,支撐了職工工資收入的增長。

    勞動保障部有關負責人指出,百姓從工資增長中,分享到了經濟發展的成果。但當前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工資快速增長有可能掩蓋低收入職工工資增長相對緩慢。要採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普通職工工資,改善工資分配關係,縮小目前業已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

    貧困·溫飽·小康:居民消費三部曲

    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是58年來我國居民消費變化的三部曲。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經濟比較困難、建設任務繁重,實行的是低消費、高積累政策,1952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僅為80元,直到1978年也只有184元。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國家實行擴大內需、鼓勵消費政策,居民消費總量不斷增加、結構不斷升級,2006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已達6111元,是1952年的76倍。

    城鄉居民食品支出比重不斷下降,改善生活質量的其他支出不斷提高。改革開放初,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57.5%和67.7%,而2006年分別降至35.8%和43.0%。我國每百人擁有電話的數量從1978年的0.38部迅速增長到2006年的63.4部;每百戶城鎮居民彩色電視機的擁有量,從1981年的0.59臺增長到2006年的超過137臺。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指出,當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快速向住、用、行和文化娛樂等享受和發展方面升級。消費升級,正實實在在地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更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住房汽車:大發展同時面臨新挑戰

    安居才能樂業,住房條件直接影響百姓生活質量。1949年以前,我國城鎮居民每間瓦房(土房)住3人至5人的家庭佔總戶數70%以上。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居民住房條件逐年改觀: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1978年達6.7平方米,2006年超過27平方米。

    北京市宣武區陶然亭街道幹部到居民家中了解住房困難情況(2007年6月攝)。據北京市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將分期分批解決沒有購房能力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通過改進和規範經濟適用房住房制度,使有一定購房能力的低收入家庭實現住房解困;加大危舊房改造和老舊住宅整治力度,改善居民住房條件。 新華社發(牛琳娜 攝)

    汽車正逐步走入城鎮居民家庭。1949年,全國民用汽車擁有量僅5萬輛,而到2006年發展到3697.35萬輛。我國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從1999年的0.34輛增加到2006年的4.32輛。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認為,越來越多的百姓有了自己的住房和汽車,享受到現代物質文明的成果和改革發展的實惠,這是大發展。但也給我們帶來新挑戰:目前一些中心城市房價上漲過快,百姓解決住房問題的壓力很大;汽車擁有量迅速增加,也給如何改善城市交通、推進節能減排提出新的課題。 

 
 
 相關鏈結
·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之十一:科學技術邁出新步伐
· 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之十: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
· 發展回顧報告之九:交通運輸業與時俱進全面發展
· 發展回顧八:工業在改革調整中持續快速穩定發展
· 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七:城市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
· 發展回顧報告五:國內市場繼續保持繁榮活躍格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