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一個地震災區小鎮災後重建推動發展轉型的啟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工業鎮廢墟上崛起“桃花源”
--一個地震災區小鎮災後重建推動發展轉型的啟示

    新華社四川汶川12月9日電(記者劉大江)這是一個令人驚異的奇跡:汶川大地震中,倒下去的是一個充斥粉塵、黑煙和污水的山區工業鎮,2009年底從廢墟上昂然屹立起來的,卻是一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新城。

    從死亡到新生,從廢墟到新城,從工業污染區到21世紀的“桃花源”。短短一年半時間,四川汶川縣水磨鎮經歷著前世今生的奇妙轉換,承受著涅槃重生的痛苦與歡愉。

    工業鎮廢墟上崛起現代“桃花源”

    水磨在歷史上是著名的長壽之鄉,有“老人村”之稱,在蘇軾、張大千等著名文人筆下,水磨風景如畫,恍如“桃花源”。

    但近年來水磨卻未能避免粗放型、不科學的發展模式。去年8月8日剛進駐水磨,佛山市援建者就被深深震撼:“沒來之前,我們印象中這裡經濟雖然不發達,但肯定是青山綠水;沒想到來後發現,這裡的空氣居然比經濟高度發達的珠三角還差!”

    佛山市援建組組長劉宏葆告訴記者,這個僅有18個行政村的小鎮,境內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

    因為鎮上密密麻麻的工廠排放的黑煙廢水導致的污染,不僅在地裏種不出包谷,而且近年來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小孩子數量劇增,水磨鎮連山村村民劉志珍總在擔心。

    如今,這些已成如煙往事。廣東佛山對口支援的災後重建,掀開了水磨歷史的嶄新一頁。

    徜徉在剛剛打造完畢的千米長禪壽老街,高守明第一次在這條行走了41年的老街上迷失方向,這是一種幸福的眩暈感。他今年8月份搬進自家新修住宅時曾強烈感受過:震前破敗不堪的百年老房,再現數百年前清代知府私邸的模樣,重新煥發“大夫第”威嚴堂皇的光彩。更重要的是,這由佛山援建者出資,村民高守明幾乎沒花什麼錢。

    融旅遊商貿居住于一體的禪壽老街,是現在水磨的一個縮影。昔日臭水橫流的壽溪河,現在已建成一個碧波盪漾的湖泊,沿著這個人工湖,形成“一湖兩岸四片區”的總體結構。讓劉志珍痛恨的那些污染工廠,如今關的關,搬的搬,留下來的5家,環評排放全部達標。一座“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在這裡崛起,水磨將成為“四川的麗江”。

    移植珠三角經驗 科學規劃引領科學重建

    在災後重建中,佛山援建者沒有簡單地“房倒建房,路壞修路”,而是對水磨的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刻思考:絕不能讓西部生態保護區重走沿海發達地區“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必須挖掘當地藏羌文化旅遊特色,移植珠三角特別是佛山經驗,對先前的産業進行轉型升級。

    科學規劃引領科學重建。“災後重建,規劃先行,不求最快,但求最好!”佛山援建組面向全國公開徵集水磨重建設計方案。去年12月12日阿壩州指揮部內,多名國家級建築大師齊聚,經專家三輪投票,北京大學中國城市設計研究中心聯合體的設計方案最終勝出。這份“點石成金”的規劃,最終被認為是廣東援建13個組“最出彩”的規劃方案,讓所有人眼前一亮。

    借鑒珠三角産業升級的經驗,把災後重建與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相結合,實現從高耗能的工業和家庭式的小農業向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型生態農業跨越。佛山援建組成員李軍介紹,首先是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禪壽老街進行改造,發展壯大旅遊商貿業。進而對全鎮63家污染企業進行“騰籠換鳥”,著重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扶持壯大龍頭企業,發展都市型生態農業,帶動農戶致富。

    運用佛山環境再造的做法,把災後重建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優化相結合,實現從高污染工業園區向生態新城的跨越。劉宏葆説,借鑒佛山近年大力推進的“兩轉型一再造”(産業轉型、城市轉型、環境再造)經驗,將水磨鎮從一個污染嚴重的高耗能工業園區,重新定位為環境優美的生態新城;打造壽溪湖核心景區,逐步修復生態系統的功能,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把災後重建與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弘揚相結合,實現從高度漢化到獨具西羌文化魅力新城的跨越。災後重建的所有建築,都將體現羌族特點和羌藏漢文化相結合的風格。同時,引進以羌族文化研究而聞名全國的阿壩師專,全力促進羌族文化研究。

    災後重建就是要“建”一種科學發展模式

    水磨模式以生動事實帶給人們啟示:災後重建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因地制宜,追求可持續發展;對口援建就是要“援”一種科學發展思路,災後重建就是要“建”一種科學發展模式。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不搞“黑煙GDP”,地方照樣能發展,群眾照樣能就業增收。

    整潔漂亮、韻味十足的禪壽老街人來人往,45歲的水果攤老闆馬學芬邊賣蘋果邊與記者聊天。她本來在鎮上一家工廠打工,幾個月前工廠搬走了,從今年9月份開始賣水果,生意不錯,每天可以收入100多元,“仔細算下來,收入比在工廠打工還多”。

    “大夫第”主人高守明心氣很高,他正籌劃開一個茶館,請人講評書,“這裡變成旅遊區,遊客多了,茶館越有特色,生意就越紅火”。

    劉宏葆説,工廠搬走後,當地群眾能否照樣就業增收,這是對水磨發展模式轉型是否成功的最大考量,事實證明是行得通的。

    數千名城鎮居民的生活,通過“騰籠換鳥”式的産業轉型得以支撐。搬走污染企業,騰空“籠子”,結果換來兩隻“鳥”:第一隻“鳥”是投資3000多萬元,傾力打造禪壽老街,發展壯大商貿旅遊業;第二隻“鳥”是引進阿壩師專和四川音樂學院兩所大學,進駐1萬多名師生。而這些,基本上可解決數千名城鎮居民就業。

    在農村,則著重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扶持壯大龍頭企業,發展都市型生態農業。今年3月底,佛山援建方投資350萬元,扶持阿壩羌芽産業基地恢復發展生産,如今,該基地茶葉産量達到震前的6倍,帶動水磨、漩口、三江3個鎮數千戶村民增收致富。

    水磨鎮黨委書記王志勇介紹,雖然企業幾乎搬走完了,由於商貿業開始發展,全鎮人均年收入今年可恢復到震前水平,隨著産業轉型逐漸完成,人均年收入還將有大的飛躍。

 
 
 相關鏈結
· 全國地震災區災後重建最大的住宅項目交房側記
· 蔣定之:農村合作金融系統要加大業對口支援力度
· 國家電網已為近24萬戶四川受災居民解決用電問題
· 香港特區政府援川項目漸次展開 質量監管提上日程
· 四川省都江堰古建築群災後搶救保護工程進展順利
· 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國外優惠貸款項目正式啟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