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1月25日電 打開中國地圖,環渤海經濟圈50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在藍色海域映襯下,清晰勾勒出一隻仰天欲飛的龍頭形狀。
當記者來到天津濱海新區時,這只藍色巨龍赫然出現在天津市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周澤奇的名片上——伸向藍海的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勾畫出巨龍的咽喉,河北環繞中用紅色標出的天津和北京恰好位於“龍眼”上方。
“我們特別選擇將這個龍形作為院標,這裡蘊含著我們的夢想——將先進的生物醫藥技術轉化成生産力,為環渤海巨龍的騰飛添加動力。”周澤奇説。
從新興産業“先行先試”的濱海新區,到瞄準藍色經濟的山東半島,再到大踏步轉型的曹妃甸,連日來,新華社調研小分隊記者深入環渤海腹地,感受著“巨龍”躍動的生機與活力。
脫胎換骨:昔日沉寂的環渤海煥發新姿
車行在濱海新區,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隨處可見的紅火建設場面,林立的吊塔下,曾是一片荒蕪的鹽鹼地,如今正在崛起座座現代化産業園區。
“天津港正以每三年1個億噸臺階的速度快速發展,2001年吞吐量突破1億噸,2004年2億噸,2007年3億噸,今年有望破4億噸。”站在繁忙的集裝箱碼頭,天津港集團新聞發言人安衛兵自豪地介紹。
上世紀90年代,上海浦東帶動了長三角地區經濟騰飛乃至全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曾經沉寂的天津正借助濱海新區再次騰飛,成為整個環渤海以及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今年前三季度,天津濱海新區的經濟增長率高達25%,大大超過了同期上海浦東新區14%的增速。
從天津迅速崛起的軌跡中,可以感受整個環渤海經濟圈煥發的新姿。今年前三季度,天津以17.9%的增速高居全國前列,北京、山東、河北和遼寧均以兩位數的增長推動環渤海“巨龍騰飛”。
今天的環渤海經濟圈,佔全國12%的國土面積上生活著超過全國五分之一的人口,創造著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環渤海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這裡既是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部分,也是歐亞大陸橋的東部起點之一,即可與日韓産業轉移形成互動,又可向山西、內蒙古等廣闊的內地市場輻射。”唐山市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副調研員才俊駒説。
他透露,一條從內蒙古烏海直通曹妃甸的出海煤炭專用通道正在建設推進中,這條從內蒙古礦區直達港口的運煤大通道,將為曹妃甸港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新世紀以來,環渤海經濟圈發展加快,在全國地位不斷提升,改變了以往落後於珠、長三角洲的態勢,這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從南向北推進的趨勢。”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對新華社調研小分隊説。
二次涅槃:重化工壓力之下的艱難轉型
如果説環渤海的快速崛起是這個區域的第一次“涅槃”,節能減排重壓下的轉型無異於這個區域的“二次涅槃”。
當小分隊來到地處河北省唐山市中心的唐山鋼鐵集團時,眼前超過40%的綠化面積讓我們置身一座“鋼鐵花園”,絲毫沒有想象中鋼鐵企業“傻大黑粗”的印跡。
唐鋼集團黨委宣傳部長史紹輝告訴記者,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因為地處市中心,唐鋼不僅面臨危機的影響,還面臨城市轉型帶來的搬遷壓力。
“雙重壓力之下,我們提前三年拆除了三座尚不屬於國家鋼鐵産業政策限期淘汰的400立方米級高爐及附屬設施,騰出的土地全部搞綠化,徹底顛覆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形象。”史紹輝説。
連日來,小分隊深入日照港、青島港、天津港、曹妃甸等環渤海區域的臨港工業區,在看到區域內臨港重化工産業向循環經濟轉型的喜人變化同時,也感受到整個區域重化工業的轉型之難。
“對重化工業比重高於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環渤海地區來説,港口産業佈局的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臨港重化工佈局未見降溫,轉型之路註定漫長而痛苦。”王一鳴説。
蔓延在環渤海地區的“關停限電”衝擊波,無疑是對各地爭搶大型鋼鐵、電力、紙漿、石化等重化工項目的一大挑戰。
“重化工産業比重居高不下,也加大了整個區域節能減排的壓力。”唐山市發改委副主任辛曉武説,為了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唐山不僅對小鋼廠採取限電關停措施,就連效益很好的大型鋼鐵企業也限定産量。
對此,王一鳴指出,環渤海的轉型關鍵在於通過産業結構調整,降低經濟發展對資源能源的依賴,注重利用科技創新及人力資本來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改變原先製造業處於産業鏈低端的困境。
夢想騰飛:藍色“巨龍”的新“暢想”
在擁有全國三分之一海洋研發人員的山東省青島市,年輕的崔海棟博士向小分隊展示了海洋生物制藥的神奇魅力。
從螃蟹腿上提取甲殼素研製成的一種名叫“殼聚糖基愈創貼”醫用布條,具有迅速止血、粘合刀口的功效,而且還可以被人體吸收,免去了手術縫拆線的痛苦。這種源自蟹腿的藥用材料,還可以被製成人造角膜和人造血管,目前已在實驗室獲得成功。
對環渤海區域而言,夢想騰飛的希望不僅僅在於傳統優勢産業的轉型升級,50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上,藍色旋律同樣躍動著新興産業的希望。
被國家列入海洋經濟三大試點省份的山東,正將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作為這個工業大省調整經濟結構的突破口。
“培育海洋優勢産業是解決當今世界上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三大難題的必然選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主任費雲良告訴記者,山東省已規劃了在15.95萬平方公里海域和沿海7市所屬6.4萬平方公里陸域試點發展海洋經濟,為全國科學發展海洋經濟做好“試驗田”。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了我國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新方向,要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産業,並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産業。
對環渤海而言,未來一段時期加速城市化,原材料型重化工業還將保持較快增長。但這並未阻礙這裡發展新興産業的勢頭,在發展海洋經濟的大背景下,整個區域正在加快由原材料型重化工業向重加工業,由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型産業,由以工業為主向以服務業為主的轉變。
雖然轉型之路漫長,但環渤海已經堅定地踏上了新征程。
濱海新區的中心地帶,林立的吊塔間將崛起世界級的于家堡金融區,那裏將承載著天津和整個環渤海的新希望,以金融服務業為代表的低碳産業將在這片潛力巨大的土地上創造新的輝煌。(參與采寫記者:韓潔、鄭曉奕、呂福明、牟旭、張濤、毛振華、李俊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