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公平發展的中國抉擇
——十六大以來重大戰略述評之九
依法治國,是執政興國的基本方略。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鮮明旗幟。
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伴隨著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公平正義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指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
回首十年,依法治國步履鏗鏘,法治中國砥礪前行,法治的力量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我們興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宣告形成,完成了有法可依的歷史使命,踏上依法治國的新征程;
我們欣慰,法治政府建設強力推進,領導幹部學法信法守法蔚然成風,凡事愛問“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
我們喜悅,執法規範文明,司法權威公正,公平正義正在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走近群眾、溫暖你我;
我們鼓舞,今天的群眾,開始學會用法治的眼光打量周圍的一切,開始習慣用法治的思維展望中國的未來。
中國,邁上依法治國的光輝大道,法治的旗幟在神州大地高高飄揚。
立法為民
鑄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樹起中國法治新豐碑
2010年底,就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備受世界矚目的同時,中國的依法治國也取得了重要里程碑式的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正式形成,中國法治樹起了新的豐碑,站上了新的起點。
事斷于法,順乎民情。立法,是制定公共規則的最高形式,也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梳理十年來的立法項目,人們不難發現,民生領域立法步伐加快。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等涉民生立法,得到更多關注。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就業、收入分配等領域涉及的利益格局十分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越來越需要從制度上進行頂層設計和綜合配套。”黨的十八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適時表示。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表示,從側重市場經濟立法到側重社會立法,反映了中國立法重點的轉變,也反映了中國進入小康社會以後強烈的社會需求。立法,離群眾生活越來越近,更加順乎民情、尊重民意。
針對人們普遍關心的餐桌安全問題,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食品安全法。從2004年7月,國務院法制辦著手食品安全法起草工作,到這部法律最終通過,歷時五年有餘。一位參與立法的專家表示,這是因為食品安全問題關係到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無救濟則無權利。2009年12月,歷經四審、歷時七年得以通過的侵權責任法填補了公民權利中的諸多“空白”,首次明確精神損害賠償、確立“同命同價”賠償原則,第一次專章規定醫療損害責任。同時對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環境污染、産品缺陷、交通事故等問題均作出具體規定,成為“公民維權指南”。
……
在近十年的立法過程中,人們發現,群眾的聲音越來越為立法機關重視並吸納,開門立法、民主立法,讓立法工作成為一項“陽光下的民主事業”。
十年來,物權法、勞動合同法、村委會組織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同人民群眾關係密切的法律草案或修訂草案一次次向全民公佈,廣泛徵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立法工作越來越集中民智,反映民情,體現民意。
十年來,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推進,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從“閉門立法”到“開門立法”,從“一致通過”到“棄權”、“否決”,逐步完善的立法程序推動著立法工作日趨科學化和民主化。
今年8月,預算法修正案草案徵集意見數達33萬多條,遠超出此前徵集意見數最多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
2011年4月至5月,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徵集意見時,一個月內徵集到23萬條意見,超過2009年至2011年20部法律的總和,曾創下人大立法網上徵求意見的紀錄。
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今年首次修改。今年6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首次審議勞動合同法修正案草案。中國人大網顯示,從今年7月6日至8月5日,徵集意見數達55萬餘條,再創法律草案徵集意見數之最。
民生立法、開門立法、民主立法,讓我國的立法工作能夠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外界形容“中國立法步入平民時代”。
依法行政
加快法治政府建設,讓權力在陽光下規範運行
法治,重在對公權力的治理。為權力套上“緊箍咒”,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尤其是自2004年《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頒布以來,依法行政領域的主旋律。
沒有界限,權力就會無休止擴張。行政審批就是一個例證。以前,人們常抱怨“公章旅行”現象,一個審批單往往要蓋上幾十個公章。2004年7月1日,行政許可法實施,帶來一場“政府的自我革命”。
2012年8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以往工作基礎上,再取消和調整314項部門行政審批項目,其中取消184項、下放117項、合併13項。
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過程,也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過程。“近年來,行政管理中不再以強制、處罰為基本手段,開始注重採用説服、指導、協商、對話等維護相對人尊嚴的柔性管理方式,逐步改變了傳統的效率優先、以管制為中心的執法模式。”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表示。
“拍腦袋決策”久為群眾詬病,十年來,隨著依法行政的全面推進,各級政府主動聽取民意,科學決策,使重大民生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安徽省六安市在河道治理工作中問計於民,通過媒體、互聯網等途徑廣泛徵求公眾意見,並召集水利、規劃建設等各方面專家多次進行論證,形成翔實的決策調研報告。相關決策一經公佈,立刻得到市民的響應和擁護,老城區1000多戶居民的搬遷快速順利完成。
“只要不斷加強行政決策的公眾參與度,體現民意、發揮民智,就能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擁護,決策也就更加科學可行。”據介紹,在行政決策過程中,六安先後召開20多次由專家和市民參加的論證會,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先後收到3000多條意見和建議,有效吸納200多條,使城市的規劃建設更科學。
十年來,為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各地政府不斷規範決策程序,逐步建立了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機制。據統計,全國約80%的市縣建立了政府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超過70%的市縣建立了政府決策公開聽取群眾意見制度和政府決策責任追究制度。
規範行政執法,程序很重要。同案不同罰、同事不同辦、濫用自由裁量權等現象,不但影響了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腐敗誘因。
特別注重法治政府建設的湖南省,近年來出臺了規範行政執法的一系列制度:《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湖南省規範行政裁量權辦法》、《湖南省行政執法案例指導辦法》、《湖南省規範性文件管理辦法》……這些制度規定,條分縷析,權責分明,用程序和制度為行政權力套上法治“籠頭”。
“規範化建設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代表、河南省三門峽市市委書記楊樹平認為,任何公共權力都需要制約,行政執法的規範程度,影響著法治政府建設的進度和政府的公信力,決定了群眾對政府的印象。
“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2008年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讓人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得到更為充分的落實。十年來,在推進依法行政的過程中,各地政府努力將政府權力最大程度地置於陽光下,通過網絡等媒介實現了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政府部門有哪些權力,行使的程序怎樣,是否違法行政,讓群眾一目了然。
伴隨著依法行政的前行,人們開始用法治的眼光打量周圍的一切,“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變成了領導幹部的常用語,學法信法守法成為了人們的自覺行動。
司法公開
讓群眾了解司法、感受法治,以群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平正義
法律的生命在於施行,司法的權威源於公正。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年來,我國司法事業在改革中不斷深化,以一種讓群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平正義。
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要求。作為國家政治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權同樣需要在陽光下運行。
今年10月22日,海南省臨高縣人民法院在微博上發佈了一條消息,從當周開始,該院將通過微博發佈一週的開庭信息,為方便公眾現場旁聽,還公佈了各法庭的庭審排期情況。
2004年11月,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在全國首次網上直播了一起噪音污染案的庭審。如今,法院直播庭審已不再是新聞。在推進司法公開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法院選擇網絡作為載體,視頻直播、微博直播等方式為群眾廣泛接受。
網絡給司法公開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支撐和推進了司法公開。比如,人民法院通過推行網上辦案和案件流程管理,使當事人實時掌握執法辦案信息成了可能。2009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意溝通工作的意見》,其中規定,要改進和完善網絡民意溝通機制。各級人民法院主要領導每年至少應參加一次與網民直接交流、溝通、互動活動,廣泛聽取網民意見。網絡,成為推進司法公開的重要陣地。
除了庭審直播,群眾關心的執行領域也通過網絡的形式拓展公開範圍。從2009年3月30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向社會開通“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查詢”平臺,社會各界通過該平臺可查詢全國法院(不包括軍事法院)2007年1月1日以後新收及此前未結的執行實施案件的被執行人信息。
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先後發佈了《關於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和《關於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兩個文件,向社會承諾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六項公開,標誌著司法公開制度改革取得新的階段性成果。
十年來,司法公開的範圍大大拓寬。以前,案件在辦理過程中的不透明、不公開現象,為托關係、走後門現象提供了溫床。現在,司法公開的內容從審判公開延伸到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等各個方面。當事人不僅能了解案件在立案、庭審、執行等階段的所有審判信息,還能對涉法涉訴案件、執行異議案件要求公開聽證;不僅能了解審判管理工作,包括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審判職能、人員狀況等方面的情況,還能了解法院重要活動部署、工作報告、審判指導意見、重要研究成果、司法統計數據等其他管理工作的信息。
十年來,司法公開的程度不斷推進。不少法院增強裁判文書的説理功能,不僅讓當事人知道“怎麼樣”,還要知道“為什麼這樣”。“説理透徹”、“説理公開”已逐漸成為司法環節的“高頻詞”。越來越多的法院積極推進裁判文書説理公開,不僅公開事實認定的理由、適用法律的推理解釋過程和裁判理由,還要對當事人的訴訟理由和抗辯主張是否成立進行回應,真正做到“辨法析理、輸贏皆服”。
“在推進司法公開方面,人民法院做到了‘我家大門常打開’,並且得到了三大訴訟法等法律的保障。”黨的十八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法官厲莉認為,司法公開不僅見證了司法機關的努力,也見證了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參與意識和法治觀念,比如在旁聽庭審時,群眾就能了解司法、理解法律、感受法治。
路漫漫其修遠兮。依法治國,中國走過了一條不平坦的道路。伴隨著我國立法的完備、依法行政大力推進、司法更加公開透明,“法治”正在用制度的力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一個高揚公平正義旗幟的“法治中國”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