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評:構建誠信社會,政府要“帶好頭”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1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築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並原則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這意味著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有了 “時間表”“路線圖”,誠信社會變得更加清晰可期。
當前我國社會誠信狀況總體來説是好的,一諾千金的道德模範、誠實守信的凡人善舉、清正廉潔的黨員幹部,成為整個誠信體系的有力支撐。不過也得承認,信用缺失仍是我國發展中的突出“軟肋”,制假售假、商業欺詐、逃債騙貸、學術不端等現象屢見不鮮,尤其是無良奸商的毒食品、毒工廠,麻木不仁的見死不救,恩將仇報的“救人反被訛”等極端事件頻頻衝擊社會道德底線,銷蝕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信任。如何切實改善社會信用狀況,成為人們的普遍訴求。
社會信用體系怎麼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從制度層面構建信息共享機制、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合力、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又需要在操作層面全面推進包括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等在內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這其中,政府“以身作則,帶頭推進政務公開,依法公開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決策透明度”無疑是重中之重。
政務誠信是社會誠信的基礎,甚至可以説是一種“風向標”。如果政府帶頭不講誠信,很難想象一些企業會誠實經營,最終只能導致人人自危、相互忌憚,社會風氣一塌糊塗。相反,如果政府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講誠信、履承諾,充分發揮其在社會誠信和信用體系建設中的表率作用,必然會以政務誠信示範引領全社會誠信建設。
事實上,政府加強政務誠信建設也是贏得公眾信任的重要途徑。2013年新一屆中央政府以親民務實的作風,就贏得了社會的廣泛好評。在新一屆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明確指出“政府説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一年來國務院力促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先後下放了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履行了政府對人民的承諾。這種誠信之舉為各級政府帶了好頭,也為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起到了引領作用。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不僅有利於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規範市場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增強經濟社會活動的可預期性和效率,也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更好做到“放”“管”結合的必要條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潤滑劑”、“助推器”。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昌。隨著我國各項改革不斷推進,市場化程度愈來愈高,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領域越來越廣,加強誠信建設已不止關乎我們會不會吃到“地溝油”、“瘦肉精”,還關乎一個國家的整體形象和聲譽。從這個角度看,國家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各級政府當讀懂這層深意,以身作則帶好頭,引領社會誠信建設。 (吳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