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3月20日電 近年來,西藏和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四省藏區不斷深入挖掘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充分發揮其在旅遊、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藏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保護中有效傳承,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加強“硬體”保護讓藏文化傳承有“根”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拉卜楞寺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最大寺院之一,是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傳承寺院。目前,這座寺院正在進行建寺300多年來首次大規模修繕。修繕工程自2012年9月啟動以來,截至目前已完成夏卜丹佛殿的本體修繕,今年將開工修繕8座佛殿。 拉卜楞寺文物保護工程領導小組成員索南嘉介紹,修繕工程總投入達3.05億元,整個工程完成需要5年以上。 近年來,西藏和四省藏區均加大了藏傳佛教寺院等宗教場所的保護力度。為了改善寺廟僧人的生活及修行條件,西藏自治區政府2013年將全區寺廟僧舍維修納入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對寺廟持證僧尼按人均5000元標準下達寺廟僧舍維修改造補助資金,覆蓋全區所有1700余座寺廟,受益僧尼人數近3萬人。 近年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每年下撥5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寺廟危房改造。同時,按照“管理到位、服務到位”的工作思路,從活動、場所、人員三個方面強化管理,把僧尼納入惠農、惠民等民生工程,實行“同規劃、同安排、同建設、同管理”。 青海玉樹地震中很多寺院受到波及。在重建中,國家及青海省投入資金近10億元,將全部受損毀寺院納入重建範圍。2013年,在玉樹地震三週年到來之際,受地震影響寺院的重建、修繕工作全部完成。 加強“軟體”保護讓藏文化傳承有“序” 在加強藏傳佛教寺院保護的同時,各省藏區重點加強了優秀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一大批瀕臨消失的藏文化被發掘出來,得到重點保護。 沐浴著高原春日的陽光,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鎮吾屯村的唐卡藝人俄瑪才旦開始了一天的唐卡繪畫。享受政府補貼可以全心創作的俄瑪才旦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在他的眼中,色彩艷麗、內容豐富的唐卡作品讓更多人了解了藏族藝術,看懂了藏族文化。 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處長鄧福林介紹,目前青海省國家級非遺項目有64項,其中藏族項目有35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有57位,其中像俄瑪才旦這樣的藏族傳承人有31位。 甘肅省甘南州在搶救本地區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同時,結合普查推出非遺保護名錄,經過當地文化部門10餘年的努力,走訪和摸底非遺傳承人860多人。2013年,甘南州“南木特”藏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基地正式命名。 西藏拉薩市色拉寺佛教古籍蒐集整理室,十余名具有紮實藏文文學功底和一定佛學造詣的工作人員,借助藏文信息應用軟體,將一部部面臨失傳的手抄版古籍進行數字化錄入。目前,借助科學技術,西藏和四省藏區正在讓損毀的經書變成永不消失的古籍。 從2003年開始,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開始對全州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全面細緻的普查,走訪民間藝人1480人次,走訪調查全州1800多個自然村寨,調查面達95%以上。目前,迪慶《格薩爾》説唱、尼西藏族黑陶等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加強市場開發讓藏文化發展有“力” 2014年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60多歲的唐卡畫師希道的圓夢之年。1月16日,在韓國首爾中國文化中心,希道的唐卡和其他14幅“甘南藏族文化千幅唐卡”工程中的精品唐卡開始了為期近兩個月的展出。這些唐卡由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甘南州羚城藏族文化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120多名簽約畫師歷時十年創作完成,也是“千幅唐卡”項目首次赴國外展出。 隨著藏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神秘、悠久的藏文化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民眾的歡迎,唐卡等藝術産品走向了全球市場。 甘肅省文化廳副廳長王文全説,為保護、傳承、推廣唐卡等文化遺産,甘肅省設立了3億元的文化産業發展基金。為了讓唐卡等藏族藝術走得更遠,甘肅還將唐卡等藏族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除了出版紙質畫冊外,一些藏族藝術正在被製作成電子相冊,配以漢藏英三種文字描述其背後的故事。 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尼西鄉,藏族黑陶是一張響噹噹的名片。隨著旅遊市場日益發展,這些形狀單一、裝飾圖案少的黑陶器具面臨著外來眼光的“審視”,一些遊客直接畫好圖案,要求定制。現在,黑陶傳承人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又新增了裝飾用品和旅遊工藝産品。 對於每一個藏族人來説,“藏裝”,是必不可少的行頭。經過多年的發掘和推廣,目前,融合西藏與現代元素的藏裝不僅在藏區市場廣闊,甚至已走下青藏高原,衝出了國門,連印度和歐洲的訂單都開始源源不斷地找上門。 藏裝設計師扎西説:“在政府的扶持下,傳承人精心傳承、發展創新,讓優秀藏族文化走向普通大眾,走向廣闊市場,給藏文化發展帶來了活力。”(執筆記者:姜偉超 參與采寫記者:黎華玲、李琳海、浦超、黨文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