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以“現代醫學·中醫藥學·共融發展”為主題的2014·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院士醫學論壇在京舉行。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在講話中指出,中醫藥學注重辨證論治、“以人為本”、“治未病”等理念,與轉變了的醫學模式相吻合,與調整了的醫學目的相一致,這也為現代醫學與中醫藥學共融發展奠定了基礎。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醫學會會長陳竺出席會議並講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馬建中主持開幕式。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委書記王志勇,衛生部原副部長曹榮桂,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出席。 王國強指出,2014·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院士醫學論壇為現代醫學與中醫藥學共融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研討平臺,將對中醫藥學乃至整個醫學發展産生積極影響。中醫藥在不斷創新發展中形成了鮮明特點,如重視整體,注重“平”“和”,強調個體化,突出“治未病”,方法簡便,弘揚“大醫精誠”理念等。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把其作為國家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給予了大力扶持和促進,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共同維護和增進民眾健康,已經成為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的重要特徵。 王國強説,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疾病譜和死亡譜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非傳染性疾病逐步成為危害民眾健康的主要原因,同時面臨重大的新發傳染病威脅,以高投入、高成本、高技術、低産出為特徵的醫療模式,給國家、社會、民眾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難以維持。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促使人們的健康觀念、對醫學目的的認識有了重大轉變,對醫學模式逐漸調整,醫學發展更加注重預防、自我保健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更加注重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轉變,中醫藥學注重社會環境、心理因素對人們健康狀況及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注重從人的整體功能狀態來判斷健康狀況和疾病的發生發展,注重實施個體化的辨證論治,注重“以人為本”而選擇人性化的治療方式,注重“治未病”理念而強調個人的養生保健,與轉變了的醫學模式相吻合,與調整了的醫學目的相一致,這也為現代醫學與中醫藥學共融發展奠定基礎,提供可能。 會議期間,傑克·紹斯塔克、理查·羅伯茨、阿龍·切哈諾沃、埃裏克·馬斯金、羅伯特·默頓等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陳可冀、吳以嶺、王辰、劉新垣、史蒂夫·卡伊等多位來自中美兩國的醫學院士圍繞國際生物醫學技術的前沿、中醫藥學現代生物醫學技術的應用與中醫藥學的傳承創新、中醫藥發展的理論創新與産業發展等問題演講並就中醫藥學與現代醫學共融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 會議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針灸學會共同主辦。(黃 心)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