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調整能源結構 出實招向霧霾宣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1 09:08 來源: 人民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向霧霾宣戰又出實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18日主持召開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研究討論了能源發展中的相關戰略問題和重大項目。

    李克強在會上強調,當前要開工一批重大項目,要在採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重點項目建設。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基礎上,有序開工合理的水電項目。加強風能、太陽能發電基地和配套電力送出工程建設。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今年要按規劃開工建設一批採用特高壓和常規技術的“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降耗增效。

    中國是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煤炭作為主體能源的地位難以改變。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煤炭消費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已達到65.7%,天然氣消費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5.7%,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僅為9.8%。當前,以燃煤為主的傳統能源結構,所面臨的環保壓力越來越大。由於受技術、經濟、安全等方面因素制約、非化石能源未來供應能力存在不確定性,短期內難以大規模替代傳統化石能源。但是,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勢在必行,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要關注當前、立足長遠。在當前煤炭消費總量大、未來還將增加的情況下,一方面要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要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兩者要統籌規劃,共同推進。

    採用高效、潔凈的先進煤電技術,加強重點耗煤行業減排改造。煤炭高污染、高排放等問題層出不窮,是霧霾等污染産生的重要因素。李克強總理表示,要加快高效清潔燃煤機組的核準進度,對達不到節能減排標準的現役機組堅決實施升級改造,促進煤炭集中高效利用代替粗放使用,保護大氣環境。有關數據表明,2014年,全國將淘汰煤炭落後産能3000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200萬千瓦,淘汰燃煤小鍋爐5萬台;推進燃煤電廠脫硫改造1500萬千瓦、脫硝改造1.3億千瓦、除塵改造1.8億千瓦,力爭實現煤電脫硫比重接近100%,火電脫硝比重達到70%,能源消耗強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都要減少2%。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然後逐漸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清潔能源主要包括核能、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日益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國家。國家能源局明確提出, 今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提高到10.7%,新核準水電裝機2000萬千瓦,新增風電裝機1800萬千瓦,新增光伏發電裝機1400萬千瓦(其中分佈式佔60%),新增核電裝機864萬千瓦,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6.5%,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65%以下。近兩年來,國家已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清潔能源的發展。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發展智慧電網和分佈式能源,鼓勵發展風能、太陽能,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

    核電具有高能、穩定、經濟、清潔等優勢,是替代火電的最佳選擇。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表示,如果核能在我國整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貢獻率達到10%左右,這將是比較理想的比例。中國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表示,要加快中國能源結構的調整,第一是發展核電,增加核電在整個能源中的比重。2013年至今,福建寧德核電站一期1號機組、遼寧紅沿河核電站1號機組、陽江核電站1號機組先後投入商運。李克強總理在國家能源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在採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重點項目建設。這必將促進我國核電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水能資源是一種清潔無污染並且可再生的資源,加大水電建設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開發水電過程中,我們必須按可持續發展模式進行,以人為本,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水電建設中,我們既要注重環境保護,又要創新移民安置方式,對移民安置實行長期補償,讓移民共享水電開發的成果,促進水電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的迅速發展,並網等問題日益嚴重,“丟風、棄光“現象頻發。而特高壓技術可以把煤電基地大規模建設的高效低排放的煤電輸送到東中部地區,實現跨區域送電、大規模長距離輸電,是推動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合理方式。更重要的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的電網能夠接受可再生能源並網。李克強總理指出,我們要加強風能、太陽能發電基地和配套電力送出工程建設。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今年要按規劃開工建設一批採用特高壓和常規技術的“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降耗增效。

    優化和調整能源結構,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方式變革,提高能源綠色、低碳、智慧發展水平,實施向霧霾等污染宣戰、加強生態環保的節能減排措施,促進改善大氣質量。這是一條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能源發展之路,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支撐。(杜燕飛)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