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22日電(記者吳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半年多來,進境貨物從港區到區內倉庫時間從以往2-3天縮短至半天,節約物流成本10%左右,海關監管服務制度創新“紅利”初顯。 記者從22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佈會上了解到,截至3月底,自貿區內海關新增註冊企業2438家,總數達7392家,呈快速增長、多元發展態勢,市場活力明顯釋放;今年一季度自貿區進出口貨物比去年同期增長6.5%,海關徵稅23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5%,貿易規模穩步增長;在總部經濟、跨境電子商務、全球維修、融資租賃、文化貿易等10個領域,約350家自貿區內企業實現功能拓展,涉及進出口貨值超百億美元。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説,貿易監管領域的改革創新是自貿區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半年多來,自貿區誕生了一系列“第一”,實現了多個突破:國內首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平臺“跨境通”正式運營,首個“前店後庫”保稅展示交易平臺推出,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在國內率先啟動,期貨保稅交割試點範圍和標的實現新突破,全球維修檢測、高新技術服務外包、再製造等服務貿易産業發展迅速。 “海關的創新舉措接軌國際通行規則,提升了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釋放了市場和企業的活力,為服務國家大局和上海創新轉型做出了重要貢獻。”戴海波説。 據海關初步統計,今年一季度,上海自貿區進出口總值1851.5億元人民幣,較上季度環比增長2.1%。其中出口456.5億元,環比下降5.2%;進口1395.0億元,環比增長4.7%。 海關總署加工貿易及保稅監管司司長張皖生表示,今年上半年,海關在上海自貿區將分批推出的14項“可複製、可推廣”的監管服務制度,是對現有海關監管服務制度的創新和突破,預計各項創新制度到位後,將大大提高自貿區貿易便利化水平。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