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政策措施,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部署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工作。會議決定,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在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重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工程,油氣管網及儲氣設施、現代煤化工和石化産業基地等方面,首批推出80個符合規劃佈局要求、有利轉型升級的示範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建設營運。 我們都知道,消費,出口和投資,被公認為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是依照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環境和現狀,消費在居民收入沒有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顯然很難在短期內有較大幅度的提升;而出口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大,在當前全球經濟仍舊處於復蘇過程中,還沒有很好穩定下來的情況下,出口同樣很難給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力。這種時候,只剩下投資這一條路可走的,因此我們可以説,在當前階段“穩增長”的關鍵是“穩投資”。 投資大體上也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政府投資,二是社會投資。而根據一些業內人士的分析,2014年以來全國各地投資增速下降比較厲害,主要就是受制于資金來源,換句話説,政府想投資但是沒有那麼多資金,不可能再像以往一樣祭出“4萬億”的大手筆,而且政府也沒有打算這麼做。而民間有資金,但是卻受制于各種政策限制,準入門檻,找不到投資的地方。 而此次國務院會議決定在基礎設施領域放開民間資本的進入,首批推出80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一方面可以有效解決投資資金來源的問題,彌補政府投資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優化了投資結構,通過政府的引導或放開,增加對某些領域的投資,進而起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 這一次的“某些領域”,很顯然落到了基礎設施領域,也就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重點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工程,以及油氣管網及儲氣設施、現代煤化工和石化産業基地等領域。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國家基礎設施領域的好處在哪?基礎設施建設既有助於改善民生、促進落後地區發展,同時又不屬於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利國利民。除了這次開放的80個項目之外,下一步將推動油氣勘查、公用事業、水利、機場等領域擴大向社會資本開放。從這些項目本身可以看得出,這些基礎設施投資有助於擴大內需,既增強經濟活力,又擴大就業、改善民生。 實踐早已證明,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讓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進入一些具有自然壟斷性質、過去以政府資金和國企投資為主導的領域,可以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無限活力。今年以來,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的政策密集出臺,民間投資熱情正在釋放。例如,今年1月,工信部發放了第二批虛擬運營商牌照,其中已獲牌照的蘇寧成立“蘇寧互聯”,將推出“170”手機號段,正式進軍移動通信業務。2月,國家能源局鼓勵和引導民資進入石油天然氣領域,一直處於高度壟斷的油氣管網設施首次向民資開放。未來隨著更多民營企業的加入,老百姓將有更多的選擇並享有更多的實惠。 這些政策的出臺,已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讓政府和公眾都看見了顯著的效果。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此次國務院會議才進一步放開了社會資本能夠進入的領域範圍,應該説這是吸取先前工作經驗的結果,也是一種順勢而為的做法。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創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決策、執行、監督機制,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改革。實際上,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係,並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這種形式,就是一種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一種更加靈活的形式。(苑廣闊)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