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電視信訪”搭建化解矛盾的“連心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07 18:0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太原5月7日電(記者王菲菲)山西霍州市白龍鎮白龍村村民柏俊喜的命運和“上訪”糾結在一起。2009年,柏俊喜在村口所蓋的樓因擋住村民的路而被148戶村民多年上訪,法院判決拆掉樓下一間屋,打通原有的通道。村民的心結打開了,但柏俊喜家卻成了“凱旋門”,樓下通車影響正常生活,他又從被上訪人成了上訪戶,走上了上訪之路。

    霍州市委書記陳綱得知這一情況後,多次現場協調,終於化解了這起既歷時多年的訴訟、上訪又勞民傷財的積案。

    這是山西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民生大接訪》第一期節目《樓與路的對峙》播放的內容。在節目中直擊信訪現場,真實記錄接訪全過程。

    “信訪問題是民生問題最集中的體現,是各級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和百姓情懷的考驗,也是主流媒體擔當社會責任,化解社會矛盾不能繞過的課題。”山西廣播電視臺臺長郭健這樣説。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山西省信訪局局長李體柱認為,“開門辦信訪”“陽光信訪”是新形勢下信訪工作改革創新的必然要求。“與其‘被’曝光、‘被’炒作,不如主動作為,正面發聲,舒緩社會情緒,減少矛盾衝突。”

    就這樣,山西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和山西省信訪局聯合開辦的《民生大接訪》節目在2013年5月17日正式開播。

    “《民生大接訪》以講故事的方式紀實拍攝,關注當事各方人物的命運和情感,尤其重視‘幹部下訪’的選題,真實記錄領導幹部深入到百姓中去,體察民生疾苦、化解信訪難題的全過程,搭起了幹群連心橋,也有利於將矛盾化解到最基層。”山西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總監許淩雲介紹説,節目先後採制了忻州市長鄭連生、霍州市委書記陳綱、運城市鹽湖區區委書記王志峰和平遙縣委書記衛明喜等不回避矛盾,與群眾面對面,調解解決徵地補償、強拆、養老金等信訪難題的過程,讓觀眾切實感受到了他們為解決民生訴求所做的努力。

    “各級黨員幹部通過這個節目,看到了可學習借鑒的對象和信訪工作經驗,調動了為民解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山西省信訪局副局長張建平説。

    同時,節目還對一些百姓訴求得不到及時解決,部分幹部不作為或推諉扯皮的事情進行建設性監督。如《斷臂驚魂》中,岢嵐縣一名四川籍農民工工作時被電擊致殘,但僱主拒不擔責,當地相關部門不予理睬,受害人流離失所。欄目在採訪中,將逃避責任的當事方叫到現場,面對面進行調解。這種力求矛盾化解,而不僅僅是曝光的做法,讓欄目也不同於以往的輿論報道。

    此外,節目在講故事的同時,注重對有關政策法規進行解讀,對《信訪條例》進行宣傳。如《養老金的困難》《我的兒子怎麼成了黑人》等節目,分別對國家社保政策、戶籍政策等進行了宣傳和解讀。

    “但電視臺不是‘第二信訪局’。”許淩雲作為欄目創辦人,在起步之初對欄目就做了較深的思考,節目對內容敏感、可能引發負面影響的題材不參與、不報道;對一些複雜的或政策性強的信訪事件,會徵求信訪局的意見,電視臺與信訪局從選題到把關形成了一套較科學的運行機制。

    據了解,《民生大接訪》欄目至今已播出百餘期,收到上百封觀眾來信和十幾面錦旗,成為公共頻道收視率最高的自辦節目。

    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廉如鑒説,節目搭建了一個政府和群眾、信訪人和信訪部門之間更加公開、有效的橋梁,讓群眾了解黨和政府為信訪做了哪些工作,理解國家相關政策;讓信訪幹部了解信訪人的艱辛歷程,督促相關幹部為群眾解決問題;媒體也因為報道熱點問題而贏得了群眾,提升了公信力。

    在開辦《民生大接訪》欄目的同時,山西還打出“組合拳”,形成了“書記面對面點評”、創新群眾工作“八法”、堅持“四項規範、四項追究”等經驗做法,2013年山西省信訪總量同比下降11.6%,呈現“信升網升訪降”的良性發展態勢。

責任編輯: 陳燕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