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能不能做區域發展的“中心”,是不是可以成為“龍頭”,不僅需要經過科學論證,更需要接受實踐檢驗。市場經濟不是“串聯”,而是“並聯”,做“龍身”、當“配角”也能發展 談起區域經濟發展,常常聽説,這裡要做城市群的“一極”,那裏要建成區域“中心”;這裡要作經濟帶的“龍頭”,那裏要當協作區的“發動機”,等等。眾所週知,區域發展需要中心,離不了“龍頭”。但要真是“個個是龍頭”、“處處是中心”,區域發展又從何談起? “龍頭”帶動,“中心”輻射,是區域發展的一條規律。無論是區域規劃,還是發展實踐,都要重視“龍頭”和“中心”的作用。但“龍頭”和“中心”的形成,既有歷史的成因,又有現實的因素,更少不了一代人甚至數代人前赴後繼的不懈努力。一個地方能不能做區域發展的“中心”,是不是可以成為“龍頭”,不僅需要經過科學論證,更需要接受實踐檢驗。 可現在的情況是,部分地方在提“中心”和“龍頭”的目標時,過於隨意。有一個市在3個城市群發展的交界地帶,本來是經濟發展的洼地,卻因為距離周邊幾個特大城市距離差不多,於是提出要做這幾個城市群輻射的“中心”,也在區域發展中發揮“龍頭”作用。這樣的發展目標就難以説服人們。還有的地方,僅僅是行政區域交接地帶的一個縣,卻要做幾個省區域連片的中心;還有的地方自身經濟水平比較弱,為了“爭一口氣”,也提出要做周邊區域的龍頭。更有甚者,不考慮地理條件和基礎設施情況,僅僅從“直線距離”上看到自己距離這裡近,到那裏不遠,就認定可以做區域的“中心”,要當“龍頭”。這種盲目靠地圖和尺子來“劃定”中心,爭當“龍頭”的做法,值得商榷。 區域發展中爭當“龍頭”和“中心”,這背後折射出的還是依靠行政資源來促進發展的計劃經濟思維慣性。把發展目標定位在當“龍頭”做“中心”上,有些是為了鼓舞當地人民發展的信心,還有的乾脆就是為了向上面爭項目、要資金的便利。可見,部分領導幹部還是希望依靠行政資源的傾斜來謀取發展,而沒有真正從市場經濟的角度思考本地發展的方向,更沒有把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落實到區域發展戰略中。 如今,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特徵和發展重點已經十分清晰。東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區域發展戰略已經顯現成效。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提出,給區域發展注入新的內涵。全國也都有國土主體功能區的規劃,可以説,每個地方的發展方向都是明確的。地方發展必須在區域經濟的大格局中認清自己的價值,找準自己的位置,個個當“老大”,既不現實,也無可能。 市場經濟不是單線條的“串聯”,而是縱橫交錯的“並聯”。舞“龍頭”、唱“主角”引人注目,做“龍身”、當“配角”也能發展。産業發展需要不斷延長鏈條,而區域發展也少不了中心和腹地、上遊與下游的互相配合。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在區域發展中,要以市場經濟的眼光,以資源配置的需要,從互補發展的角度來認識當地在區域中的地位,審視自身發展的優勢。一個地區能不能發展好,能不能把區域功能定位轉化為經濟優勢,不在於它是不是“龍頭”,關鍵在於要從區域發展形成的市場機遇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不能光靠當“老大”、作“龍頭”來爭取政策支持型發展。(魏永剛)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