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 童年本該是安全、健康而快樂的,然而,網吧、不健康讀物、不必要的學習負擔以及不公平的受教育機會等問題,依然困擾著孩子們的成長,也拷問著那些已然出臺卻尚未完全落實的政策法規。 如何才能讓已有的條例、規定不被束之高閣而成為一紙空文?“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前夕,新華社記者探訪全國多個地方,走近城鄉兒童,通過真實記錄現實的狀況,向有關部門發出警醒和呼籲。 城郊網吧門檻虛設 監控機制有待完善 每到入夜時分,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的網吧內總能發現穿著中學生校服的身影。儘管網吧入口貼有“未成年人禁止上網”的標誌,但這些學生依然可以暢行無阻,專心致志地打著遊戲。 通過對雲南、湖南等一些地方的調查,記者發現,城區裏的正規網吧難覓未成年人蹤影,但在一些城鄉接合部或農村地區,網吧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的現象卻十分普遍。曾在湖南某縣城入股網吧的陸青(化名)向記者透露,一些小網吧“為了生存”故意不安裝身份證識別器。面對豐厚利潤,一些網吧交完罰款又重操舊業,繼續向未成年人敞開大門。 江蘇省口岸中學校長封留才指出,凈化網絡涉及多家部門,牽動千萬家庭,必須多方協同、綜合施策、構建常態機制。一方面,文化執法部門要加強力量、動態監督,另一方面,學校和家長也要加強溝通,對學生校外、課下的業餘活動進行良性引導。同時,還要大力引入社會監督,發動全民保護未成年人免受網毒侵害。 減負怪圈難以突破 教育改革重在治本 “減負”已成為一個無法打破的怪圈。北京、南京等地,有的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語數外三門課的作業就至少要花兩小時完成;有的學校雖然沒有硬性作業,3點多就放學,可家長又怕“別人抓得緊”,在課下或週末給孩子報了各式各樣的興趣班。 一位北京家長向記者透露,有的學校把期末考試改頭換面,用“闖關”練習、“小達人”比試代替考試,有的乾脆把考試安排在開學第一天,語數外三門全考還公佈分數。 2013年下半年,由教育部擬定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兩度向社會徵求意見,其中內容包括:一至三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四至六年級要將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1小時之內;從四年級開始,除語文、數學每學期可舉行1次全校統一考試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統考。但在引發一連串熱議後,這項規定至今未正式出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減負令”只關注學生課業負擔重的表面,沒有觸及根本。如果現行的高考體系不改革,評價機制不改變,即使學校減了負,家長還會增負。同時,有研究表明,每週兩小時的興趣班對孩子有正向作用,超過就是負向。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孩子很容易養成被動型人格,對今後的發展極為不利。 不良讀物屢禁不絕 “行業凈化”情勢緊迫 一本名為《生活大爆笑》的書近日讓南昌師範附屬實驗小學的不少學生家長“緊張不已”。這本由“如來神爪”編著的書不僅赫然標榜“盡情毀三觀,讓你笑到捶地”,文內更充斥著大量少兒不宜的內容。家長王女士説,兒子剛上三年級,學校周邊有兩個小賣店,主要賣教輔和課外讀物,一些言情類、低俗笑話集混跡其中,孩子們沒有辨別力,經常相互傳看。 記者在探訪中發現,在許多二、三線城市,中小學校周邊的小賣部和書攤都是少兒讀物“濁流”的重要集散地,它們不僅售書、租書,還經營電玩業務。 2013年9月,五部門聯合發出《關於加強少兒出版管理和市場整治的通知》,嚴禁出版傳播損害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出版物,並明確要求有關部門加強監督管理,依法給予嚴肅處理,堅決收繳相關出版物,取締其銷售行為。 兒童閱讀體驗館“第二書房”創始人李岩認為,少兒出版已成為我國出版業增速最快、效益最好的門類,但也出現嚴重的良莠不齊現象。有關部門應儘快建立“行業黑名單”制度,對於不合格出版機構從重處罰、實行“行業禁入”,不能簡單罰款了事。同時還要加大校園周邊環境治理,阻斷不良出版物流向孩子的渠道。 校車隱患令人揪心 地方政府責無旁貸 記者在甘肅省定西、臨夏、慶陽等地採訪時發現,一些學校、幼兒園沒有配備正規校車,小型麵包車、中巴等安全保障較差的車輛幾乎成為校車主流,超載情況時有發生。一位校長坦言,一輛專用校車大概要20萬元到50萬元,比同類普通車貴10萬元到20萬元,欠發達地區的學校根本買不起,即使買得起也無力承擔日常保養費用。 更令人揪心的是,甘肅目前有校車1800余輛,其中符合安全標準的僅佔一成。而有乘車需求的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的學生總數大概有13萬餘人。許多民辦幼兒園為吸引生源普遍配備校車,但多數不達標。 針對日益頻發的校車安全事故,國務院2012年4月發佈的《校車安全管理條例》規定:對確實難以保障就近入學,並且公共交通不能滿足學生上下學需要的農村地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障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獲得校車服務。此後,國家標準委也發佈《專用校車安全國家標準》,規定幼兒校車的最大乘員數不超過45人,中小學生校車的最大乘員數應不超過56人。 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表示,近年來一些重大校車事故都是由嚴重超載、違規駕駛的黑校車造成的。但是單純取締黑校車,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不能配套正規、安全的校車,黑校車只會捲土重來,地方政府責無旁貸,應在加大投入基礎上,加強監管。 “同城夢想”依然遙遠 隨遷子女期盼公平 這段時間,在京打工近十年的江蘇籍裝修工王懷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小兒子入學成了一道“過不去的坎兒”。王懷必須辦齊“五證”,孩子才能在京借讀,即在京務工就業證明、在京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全家戶口簿、暫住證、戶籍所在地出具的在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 “我是挂靠在一家裝修公司接活兒,壓根沒簽過勞動合同,開不了在京務工就業證明。實在不行孩子只能送回老家,誰來照顧他是個大問題。”王懷苦笑著,嘆了口氣。 我國自2003年起允許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宣佈“對符合當地政府規定接收條件的隨遷子女,要統籌安排在就近的公辦學校就讀,免除學雜費,不收借讀費”。截至2013年底,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隨遷子女達1277萬人,佔到義務教育學生總數的9.3%。其中,進入公辦學校就學的學生比例達80.4%。但是,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一些隨遷子女的“同城夢想”依然遙遠。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巨大的隨遷子女就學需求,中央財政給予的獎補顯然是“杯水車薪”。上海已通過市級財政基本解決隨遷子女就學問題。北京出現類似情況,主要是市級財政統籌力度不夠,導致各區縣投入不均衡、缺乏積極性、各自設置政策門檻。今後應建立更加完善的國家經費保障體系,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統籌,實行流動人口受教育經費隨學籍走,減輕流入地政府的財政負擔。(記者 吳晶、楊維漢、呂諾、陳菲、鄒偉、劉奕湛、璩靜、王思北、白陽、淩軍輝、譚暢、朱文辰、王研、姜偉超、楊榮榮)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