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45676元。折成月薪,平均每月3806元。 這是對全國87萬家法人單位調查的結果。這裡的工資,是稅前工資總額。面對這樣的數據,每個人可能感受不同。網上有人“吐槽”,説自己又“被平均了”。 這次數據發佈的一個亮點,是首次發佈了不同崗位工資情況。調查單位的就業人員按崗位分為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生産、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5類。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崗位工資差別較大,其中,單位負責人平均工資最高,為107374元,是全部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2.35倍;商業、服務業人員平均工資最低,為39322元,是全部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86%。再進一步細分,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企業類型之間平均工資差別也不小。 怎樣看待這些差距?差距確實存在,也應該存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市場主體互相競爭,相互博弈。總體上説,工資差距的存在,是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的結果。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人是資源,資金也是資源,勞動力的價格由市場説了算。 分析表明,工資差距的成因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行業經濟效益等密切相關。例如,從地區看,東部經濟最發達,平均工資也最高;從行業看,金融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盈利良好,工資水平也位居前茅,而農、林、牧、漁業利潤微薄,工資水平最低。 當然,這樣分析,並不是説工資水平差距較大理所應當、完全合理。從全國來看,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工資增長機制,縮小行業差距,著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工資性收入,這些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強。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