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計強健實體經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03 08:3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最近,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表示,眼下工業企業主要在靠“副業”掙錢。他説的這個情況讓人很憂心。

    據統計,去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3萬億元,增長12.2%,但主營業務利潤增長只有4%,意味著利潤的“大頭”不是工業貢獻的,而是靠搞股票、投資理財産品等“副業”賺來的。把“閒錢”變活,弄點“外快”,原本很正常,對企業也有利,但如果“副業”比“主業”還旺,那就值得警惕了。資本是趨利的,“主業”拼不過“副業”,將來還有誰願意去務工業這個“主業”?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主要靠“副業”掙錢,背後的實質是實體經濟不“給力”。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很不好的苗頭,那就是大量企業、資金、人力資源等有“脫實向虛”傾向。“一流企業做金融、二流企業做地産、三流企業做市場、四流企業做實業”,企業界流行的這句“經典”調侃,就從一個側面生動地道出了實體經濟吸引力下降的窘境。

    吸引力下降是有原因的。比如,成本上漲快,利潤太薄。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至3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百元主營收入成本繼續上升,達到85.56元。其中,除了人力成本、財務成本持續上漲外,環保設施、淘汰落後産能等成本也在增加。最近,某大型鋼鐵負責人坦言,環保投資成本很高,面對鋼鐵業困難形勢,能不能長期幹下去沒信心。再比如,市場需求不旺,産能過剩嚴重。今年以來,發達經濟體復蘇狀況較好,需求有一定回升,但幅度十分有限。西方“再製造化”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低端製造業,也對中國製造的原有市場形成了分流。又比如,虛擬經濟投資回報大,理財産品動輒6%以上的7日年化高收益率,不斷吸引各種生産要素流向非實體經濟,一些企業甚至通過“實業釣魚”手段,即以實業為擔保獲得貸款,進入虛擬經濟來“套利”。

    發達的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穩增長、促轉型的關鍵。經濟越遇到困難,越要重視發展和繁榮實體經濟,越要防止出現“空心化”。當前,千方百計強健實體經濟,不僅迫切需要加大財稅、金融等領域的改革力度,切實減輕實體企業負擔,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讓金融機構更直接更有效地支持小微實體企業發展;而且還要額外“加餐”,甚至“開小灶”,把實體經濟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拿出來單獨研究、逐個解決。對戰略性新興産業要發揮各地積極性,更須堅持全國一盤棋,打好“集團戰”,有統籌、有計劃地強力推進;對産能過剩行業,也要有針對性地給予特殊支持,不能簡單地“淘汰”了之。(馬志剛)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