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6月17日電(記者蔡國兆、劉宏宇)經歷轉型陣痛的珠三角在暴雨過後煥然一新。 一些具有象徵意義的數據銘刻在南中國這片熱土的記憶中: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對工業貢獻率達58.8%;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61.3%;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達75.1%。 廣東,這個中國工業心臟在悄無聲息的變遷中跨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企業不再是那個企業:從平的産業到“立體森林” 還是那個大門,門口寫著“東莞鉅升塑膠電子製品有限公司”。 鉅升塑膠電子製品有限公司一個整潔安靜的車間裏,不見工人,只有一個機器人遊走在生産線上。 這個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的企業已經完成自己的蛻變。這個工廠曾經有3000名工人,現在只有1400人。公司總裁陳世昌説,“採用自主研發設計的機器人設備後,效率提高一倍,質量不良率降低60%。” 珠三角企業經歷大規模的更新換代,隨之而來的是産業集群也在發生深刻改變。 佛山,陶瓷業聚集的城市。由於污染嚴重,一度有人説,到街上轉一轉,整個衣領都是黑的。 “我們的陶瓷業曾經只有X軸,以陶瓷製造業為主,包括建築陶瓷、工藝美術陶瓷、衛生陶瓷等;現在有了Y軸,即現代服務業,涵蓋研發設計、會展物流、檢驗檢測、知識産權、金融科技等服務産業;還有Z軸,就是跨界新興産業,比如精密製造産業、機器人技術、新材料技術、3D噴墨打印等。”佛山市科技局副局長李鉅鎮説。 目前的佛山陶瓷業,企業數量由原來的350多家減少到60多家,保留的企業全部實現清潔生産和生産工藝再造,總産值超過原來350家企業。佛山,從陶瓷業生産基地變為總部、會展、物流和信息基地,開始向掌握定價權的全球陶瓷中心邁進。 “以前,珠三角的産業是平的,現在,這裡圍繞著陶瓷、汽車、電子、精密製造等主導産業生長出一片片全産業鏈的三維立體森林,森林裏有參天大樹,有灌木,有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李鉅鎮説。 城市不再是那個城市:從製造業引領到服務業引領 除了廣州以外,人們記憶中的大多數珠三角城市,是沒有中心城區的隨産業而生長的鄉鎮群。 2014年,情況出現了變化。 站在佛山季華路地標——220米高的禪城綠地中心,騁目望去,一個面積達361公里的新城市中心在崛起。 “這裡將有八條地鐵穿過,這些地鐵直接或間接接駁廣州。”佛山市委書記劉悅倫説,佛山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心,這個中心與廣州血脈相通,能夠有效承接技術、人才、服務,能夠有效凝聚城市的精、氣、神。 中心城區的漸次成型,讓曾經“形散神也散”的佛山真正成為一個有“心”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之“心”,由於首次實現了和廣州的同量級對接,各種形式的現代服務業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隨著歐司朗亞太總部、畢馬威大中華區後援中心、慧聰中國家電電子商務産業園等一批現代服務項目落戶,佛山也成為廣東省服務外包示範城市。 至2013年,廣東已有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59個。 走在珠三角街頭,更為深刻的改變還在悄然發生。廣東2010年起推行“積分入戶制”,讓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中“生根”。至2013年,120多萬的外來人口初步通過積分、高技能人才的方式“自由遷徙”進入廣東。 “外來人口的市民化是珠三角最大和最根本的改變。”劉悅倫説,廣東特別是珠三角逐步推進異地務工人員基礎服務和基本保障‘底線均等’制度,意味著對珠三角作出巨大貢獻的流動人員而言,有了社保、福利,有了自己的根。 引擎不再是那個引擎:創新驅動形成 拉動珠三角高速增長的引擎曾經是三來一補、加工貿易。但廣東省統計局局長幸曉維説,情況已經出現根本的變化。 2013年,廣東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9.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5.4%。這一年,也是廣東第三産業比重近10年來首次超越第二産業,産業結構首次由“二三一”調整為“三二一”。 “不要小看這個反超。這意味著廣東,特別是珠三角的轉型升級已經産生了階段性成效,創新驅動正在形成。”幸曉維説。 在珠三角,繼水泥、造紙、製革、印染等行業的落後産能被淘汰之後,中國(東莞)散裂中子源、中國超算(廣州)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等一批嶄新的創新平臺在崛起。在東莞,有3000多名日本工程師為當地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在深圳,一家成立不久的研究院,就聚集了4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平均每週就有二十幾項的全球專利申請。 數據稱,珠三角目前已有1242個創新平臺和6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人員超過50萬,超材料、基因測序及分析等領域躋身世界領先水平。 在城市的服務化驅動轉型方面,2013年,廣東部分規模以上服務業單位從業人數277萬人,約佔全國的七分之一。珠三角地區特別是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區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一半。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