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促産業西移 兩條通道助西部外貿出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26 11:07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字體: 打印本頁

    産業轉移是討論多年的話題,在經濟結構調整、穩增長和區域均衡發展等需求下,實現産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具有積極意義。

    6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産業轉移和重點産業佈局調整的政策措施。

    會議指出,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引導東部部分産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對於促進區域梯度、聯動、協調發展,帶動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和貧困地區致富,拓展就業和發展新空間,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躍升,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産業向西部地區轉移,能夠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加快西部産業結構調整,使中國總體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的狀態,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産業轉移傳導經濟動力

    産業的發展一直通過尋求價格,遵循著從發達地區向次發達地區轉移的規律。上世紀90年代末期,東部沿海地區的一些産業已經在逐步向湖南、湖北和重慶等中西部地區轉移。隨著用工、土地等成本的增加,産業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

    201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這是首個批准設立的國家級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標誌著産業梯度轉移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當年9月,《國務院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明確提出,為進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引導和支持産業有序轉移和科學承接,在財稅、金融、投資及土地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在政策的支持鼓勵下,中西部地區相繼成立了廣西桂東、重慶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荊州、黃河金三角(跨山西、陜西、河南3省)等6個國家級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

    有業內專家表示,只要産業能夠順利轉移,且轉移的目的地具有資源優勢,産業轉移就必然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動力。

    不過,為承接東部地區産業的轉移,中西部地區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對於財政收入相對較少的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而言,是否會存在一定障礙?

    會議指出,要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做好政府引導,讓調結構和穩增長、惠民生互為助力。要營造承接産業轉移的良好“硬環境”和“軟環境”。加大薄弱環節投資力度,加快改善中西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礎設施,強化財稅、金融等服務,做好人才開發和産業配套。

    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下,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有較大傾斜政策,西部大開發新十年規劃就明確,促進東部産業有序轉移,國家財政每年向西部投入4000億元。徐逢賢説,“能夠解決投資問題。”

    出口重心將向西延展

    會議指出,要發揮市場主導作用,注重政策引導,促進東部地區産業創新升級和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推動勞動密集型産業和加工組裝産能向中西部轉移。結合“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建設,發展特色優勢産業。要發揮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強化資源型産業佈局導向。有序推進西部煤炭和現代煤化工、西南水電、北方風電、沿海造船等基地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除熱電聯産外禁止新建燃煤發電等高耗能高污染項目。要實施差別化區域産業政策,切實保護環境,節約集約用地用水。

    “西部地區已經具備産業轉移的條件,且具有一定的優勢”,徐逢賢説,原來貴州、雲南等西部地區經濟比較落後,而經過最近幾年的産業轉移和結構調整,經濟增長速度都達到了兩位數。

    實際上,在産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的大趨勢之下,近幾年,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極大增強,經濟增長速度普遍高於東部地區。國家發改委發佈的公告稱,總的來看,2013年地區經濟發展總體平穩,中西部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仍快於東部地區。

    除了給經濟發展帶來活力之外,産業的由東向中西部轉移,還可以具有惠民、緩解東部大城市人口壓力、平衡區域經濟增長等多重意義。會議強調,通過産業轉移和佈局優化促進中國經濟提質升級、行穩致遠。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指出,要深化産業國際合作。在西部地區建設向西開放産業平臺,支持優勢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

    “西部有2條(對外出口)通道,一條是‘歐亞大陸橋’,涉及東亞五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另一條路南向,到巴基斯坦等國家。”徐逢賢説,這兩條通道將助力西部貿易出口。(記者 李彪)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