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避免增産不增收的“豐收悖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4 20:0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記者 于文靜、王宇)今年全國夏糧在“十連豐”的高起點上再創歷史新高,實屬來之不易。在夏糧豐、倉廩實的新成績單面前,更要關注農民是否增收的老問題。

應該看到,多年來國家採取了很多措施,解決農民種糧效益低的問題,但一直未能走出成本上漲、收益下降的困境。從種植成本來看,我國農業正日益顯現“高成本”特徵。農資價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産要素都在上漲,特別是過去忽略不計的人工成本出現快速上漲趨勢;從種植收益來看,農民種糧的比較效益偏低並呈下降趨勢。很多地方一畝糧食的純收益只有200元至300元,以至於許多農民感慨:“辛辛苦苦種一年田,不如外出打工兩三個月。”

成本高企收益下行,糧食增産農民不增收,這樣的“豐收悖論”亟須破解。

各地經驗已經證明,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來取得規模效益,是實現種糧致富的一條途徑。在農業進入“高成本時代”的今天,通過規模經營,集成良種良法、機械化耕種、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可以穩定並提高糧食産量,降低農資和人工成本。

糧食價格直接關係種糧農民收入。要在落實好國家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的同時,著力理順糧食價格的機制,積極研究在主糧方面推行目標價格制度,適當提高糧價,並做好城市低收入群體的補貼,使糧價更好地反映市場的供求,切實保障農民利益。

田間地頭的一斤稻穀和超市裏的一斤米,價值大不同。農民僅靠賣糧食、賣初級産品,增收潛力有限。因此還要研究如何把農民組織起來,進入農産品加工、流通等領域,讓農民分享流通加工環節糧食增值的收益,使農民真正嘗到增産又增收的甜頭。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