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09”船時7月14日晚,記者從“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5航次)現場指揮部獲悉,“向陽紅09”船預計于船時7月15日20時(北京時間7月15日18時)抵達第一航段西北太平洋預定作業區。從船時7月16日起,陸續執行“5+3”次下潛任務。首潛下潛人員為“深海的哥”葉聰、傅文韜和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工程技術人員何震。 “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計劃下潛的區域位於麥哲倫海山區中部的採薇海山富鈷結殼勘探區。到達作業區後,“蛟龍”號首先將進行一次工程下潛,測試潛水器在不同深度的水下作業技術狀態,並開展微型遙控潛水器試驗,驗證其各項功能。其間,還將採集插管沉積物和近底水樣,拍攝海底富鈷結殼和巨型底棲生物的高清視像資料,開展測深側掃地形測繪。在水下過程間隙,將適時開展下潛人員生理和心理數據測試,並協助記錄和拍攝艙內人員作業情況。隨後潛次,“蛟龍”號還將進行後續應用下潛,分別採集海底沉積物、富鈷結殼、巨型底棲生物、底層海水等樣品,並進行沉積物土工力學原位測量。此外,第一航段還將開展常規環境調查,收集環境數據。 “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現場指揮部成員王春生介紹,第一航段下潛計劃旨在研究富鈷結殼在海山不同地形單元的分佈規律,了解海山迎流面與背流面的成礦環境、底棲生物豐度和種類多樣性,履行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義務。同時,視情況開展相應科學研究,以提高對富鈷結殼礦區的科學認識水平。 現場總指揮劉峰表示,為了保證潛水器的安全,下潛將在白天5級風力以下、浪高不超過2米、海流速度不超過0.5節的海況下進行,時長是10個小時以內。如果天氣條件允許,計劃于當地時間7月16日早晨7時進行第一航段第一次下潛(第75潛次)。在15日抵達作業海區後,將首先開展一次溫鹽深常規科學調查,以獲取16日下潛所需的相關數據資料。 據悉,首次下潛集中體現了本航次“任務多樣化”的特點。微型遙控潛水器各項功能的驗證是本潛次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它是國家863計劃支持研製的一套專門搭載“蛟龍”號進行深海作業的設備。通過對其功能進行驗證,檢驗其海底作業能力,可以為後續與“蛟龍”號協調配合作業摸索經驗,促進深海技術裝備發展。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