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區“微治理” 帶來社會治理大效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9 12:0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廈門7月19日電(記者俞儉、張逸之)走進廈門海滄區東孚鎮西山社,村中間一個納涼亭,亭旁有一口池塘,小魚不時浮出水面。村民老吳説,原來涼亭處是個豬舍,村民反映豬舍太臭,影響景觀,建議拆掉。村裏鄉賢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和村民議事會找來養豬戶陳益興,就在這個池塘邊開會。見村民們意見那麼大,陳益興就決心把豬賣掉,拆掉豬舍,支持“美麗西山”建設。

    這是廈門海滄區探索社區居民自治“微治理”的一個生動事例。從微心願到微行動,從微組織到微機制,作為廈門市探索社區居民自治試點的海滄區推行多元參與、互動自治的“微治理”,激活了社區居民自治的活力,帶來社會治理“大效應”。

    所謂“微心願”,就是讓群眾樂於表達。當地政府問計於民,如設立“金點子”信箱,讓居民隨時反映需求,依託“民情調查隊”,走訪收集居民意見。通過廣泛徵求居民需求,先後推出了創建“鄰里中心”、開展“四個關愛”12類160個惠民項目。

    “微行動”,就是從草木維護等微小行動開始,激發起居民維護家園“微環境”的需求,帶動起房前屋後的美化、公共空間的維護,開展“家園美化行動”。

    借著群眾廣泛積極參與的契機,海滄區廣泛開展微項目,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如推動“綠地認養”“陽臺綠化”“公共空間認管”等家園美化項目,採取上下互動形式,讓居民、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到社區惠民項目。

    探索“微治理”中,海滄區培育成立多元性、小群體的“微組織”,促進個體融合社區。如興旺社區成立居民同駐共建理事會和社企同駐共建理事會,密切了居民之間關係,促使企業和各種社會組織參與到社區治理。這種充分調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積極性的“微機制”,補充了政府治理的不足,推動社會治理走向精細化。

    廈門市海滄區這一探索引起多方關注。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作為課題跟蹤研究一年。多年從事基層政治與鄉村治理研究的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徐勇認為,這一改革達到中國社會治理的一個新高度,可作為一個社區管理服務體系的樣本在全國推廣。

責任編輯: 黃林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