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快刀斬融資“亂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24 08:56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市場上究竟是錢少還是錢多?看當前我國貨幣信貸總量不小,很多人認為這是錢多,但是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又很突出,很多人認為這算錢少。這樣的矛盾正好反映出來當前信貸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它不僅加重企業負擔、影響宏觀調控效果,也帶來金融風險隱患。為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十大措施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

    在上述會議公佈的舉措之中,有三點舉措特別引人注意,因為它切中肯綮,直接給融資成本做“減”法。比如抑制金融機構籌資成本的不合理上升,遏制變相高息攬儲;縮短企業融資鏈條,清理不必要的環節,整治層層加價行為;清理整頓不合理收費,對直接與貸款挂鉤、沒有實質服務內容的收費,一律取消。

    稍加回顧就可以發現,一週前李克強聽取了督查組關於政策措施推進情況督查的彙報,其中不少材料就提到企業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比如督查組就發現,有些銀行貸款期限從一年縮短到6個月,審批時間卻從原來10天延長到一個月,每次還得“還舊借新”,這讓企業不得不拆借兩個月的高利貸作為“過橋”資金,甚至還出現一些銀行工作人員聯手“高利貸”進行“尋租”牟利。

    對照前述國務院的舉措,正是對督查中發現的這些問題,幾乎在一週之內就提出解決方案、“快刀斬亂麻”。如李克強所言,“要出臺幾項‘硬措施’,爭取融資成本年內有所降低。”這種雷厲風行的部署恰是市場所期盼的,一旦政策落實到位,就可能給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下場信貸“及時雨”。

    首先,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並不是一個新問題,它已經變成金融改革難啃的“硬骨頭”,非下猛藥不能治理。從以下措辭就可以發現李克強開出的“藥方”細緻而精準,火候到位。昨天的會議要求:“對直接與貸款挂鉤、沒有實質服務內容的收費,一律取消”,“嚴禁‘以貸轉存’、‘存貸挂鉤’等行為。”這種沒有留下任何迴旋空間的表述,讓金融機構很難鑽到政策的空子,非常有助於企業降低融資成本。

    其次,商場上常常“一寸光陰一寸金”,壓縮企業融資成本也包括降低時間成本。在現實中,有些金融機構通過延長審批時間刁難企業,要麼讓企業多付出一點成本,要麼讓企業耽擱一段時間,往往讓企業敢怒不敢言。所以,李克強針鋒相對地要求優化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管理,採取續貸提前審批、設立循環貸款等方式,提高貸款審批發放效率。如果説這還是“治標”,那麼緊接著又安排了“治本”之策,那就是積極穩妥發展面向小微企業和“三農”的特色中小金融機構,還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和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市場競爭,增加金融供給。

    再次,化解融資難的主動權其實不在企業或小微企業手上,所以李克強把擔子交到了商業銀行和地方政府手上。為什麼商業銀行不願意貸款給小微企業,寧願做“鐵公雞”?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收益不高、風險不低,經濟賬確實不太划算,但是算社會賬又收益豐厚——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産品和服務價值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GDP)總量的60%,納稅佔國家稅收總額的50%,小微企業是新增就業崗位的主要吸納器。李克強甚至稱小微企業是“支撐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金礦’!”

    所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完善商業銀行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商業銀行糾正單純追逐利潤、攀比擴大資産規模的行為。這就是把融資難的板子打在了商業銀行身上,它們要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地方政府也不能缺位,上述會議同樣要求“積極發展政府支持的擔保機構,擴大小微企業擔保業務規模”,這話的亮點當然就是“政府支持”。

    當然,市場化風格極其強烈的李克強並不會過分強調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在十大舉措中最後一點,他也強調了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利率定價自律機製作用,增強財務硬約束,提高自主定價能力。

    無論中南海的政策看起來有多美,只有落實到地方才會真美。為了防止國務院發出“空頭文件”,上述會議也已經未雨綢繆,要求各有關部門抓緊制定實施配套辦法,定期督促檢查,引入第三方評估,確保政策儘快落實、見到實效。(田享華)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