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輸血”實體經濟 激活“經濟細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24 14:15 來源: 中國網
【字體: 打印本頁

    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聚焦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提出要為做強實體經濟、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提供金融支持。分析認為,中國經濟未來要靠實體經濟,需重視實業發展,此次高層重視為實體經濟“供血”、培育“市場發動機”,將有效推動經濟結構性調整。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多措並舉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審議通過《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草案)》,推動構建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會議指出,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基本細胞。當前我國貨幣信貸總量不小,但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不易、成本較高的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不僅加重企業負擔、影響宏觀調控效果,也帶來金融風險隱患。有效緩解這一問題,既可為企業“輸氧供血”,促進當前穩增長,又能形成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使經濟固本培元、行穩致遠。

    會議認為,要按照定向調控要求,多措並舉、標本兼治,推動結構性改革和調整,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強金融服務和監管,為做強實體經濟、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提供金融支持。

    李克強在會上説:“有些地方的企業反映,融資鏈條過長、收費過多,增加了融資成本。還有的企業,從小額貸款公司拿到12%的年利率,都覺得‘很不容易’,因為錢從銀行出來的成本就很高。這麼高的融資成本,市場主體怎麼安心創業?長期下去,中小微企業乃至整個實體經濟都難以承受!”

    事實上,今年7月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多舉措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對於實體經濟而言,猶如久旱逢甘霖。就上半年信貸數據而言,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稱,上半年社會融資總規模達到10.57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盛松成稱,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都比較充裕,反映了市場流動性比較充沛,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力度加大。此前,央行已兩次定向降準,降低了縣域中小銀行、城鎮合作信用社等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

    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長久以來“讓位”于金融。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坦言,中國必須重視實業和實體的發展,金融只是服從於實體經濟的,是為實體經濟保駕護航的。中國經濟的未來一定要靠實體經濟,不是靠金融大時代的來臨,經濟有了實力貨幣才能有勢力。

    融資成本高也是中小企業一直面臨的難題,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稱,“促改革、調結構”是唯一齣路。他認為,促改革的核心是打破供給瓶頸,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鬆管制,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融資渠道,加快國企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等;而調結構就是要盤活存量資金。(記者 姚慧婷)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