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是最強“刺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06 09:55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 通過出臺“強刺激”措施人為拔高市場最終需求,可以短暫維持經濟增速,長期卻難以為繼。

    □ 關鍵是要深化改革,依靠“改革式刺激”,釋放因體制機制障礙而被壓抑的增長潛力和活力。

    上半年,在關於如何應對經濟下行的討論中,要求政府出臺“強刺激”措施的聲音不絕於耳。即便我國經濟已呈現止跌回穩、整體向好態勢,仍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障礙是動力不強、信心不足,只有通過政府加大投資、擴張信貸、財政補貼等“強刺激”措施,才能激活市場需求,將經濟拉回正常軌道。

    這種貌似理由充分、實則危害較大的觀點,並未影響到決策層的宏觀調控。實際上,通過出臺“強刺激”措施,人為拔高市場最終需求,即便可以短暫維持經濟增速,長期卻難以為繼。特別是我國經濟既面臨産業週期性波動的挑戰,又面臨更加複雜的結構性難題,盲目出臺“擴投資”、“松銀根”等“強刺激”舉措,不僅無法從根本上激活經濟發展動力、優化産業結構,還會進一步扭曲市場運行邏輯,為發展留下更多隱患。

    綜觀今年以來出臺的各項措施可以發現:所謂的“強刺激”舉措已經被排除在政策選項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改革式刺激”措施:即堅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通過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實施一系列兼顧當前與長遠的政策舉措,尋求促改革與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多重目標的達成,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簡政放權”仍是政府自身改革的突破口。今年以來,國務院和各地政府保持簡政放權力度不放鬆,繼續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並制定出“負面清單”和“責任清單”、“權力清單”制度。以全面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為例,由於企業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註冊資本由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年檢制改為年報公示制,市場的經營和投資創業環境更加寬鬆便利,全社會新增企業數量逆市激增,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穩增長過程中,保持投資平穩增長仍是關鍵。但這裡的投資必須是有效投資,而非盲目投資。政府從改革企業投資主權開始,從優化供給和改善需求兩側發力,主要運用市場化辦法並輔之以差別化政策,實現有扶有控、有保有壓、有進有退。一方面,通過項目招標、稅收減免、金融扶持,充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加快促進服務業、新興産業發展和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另一方面,通過創新投融資方式、規範地方政府債務發行等,重點加大棚戶區改造、中西部鐵路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等薄弱環節投資。這些在改革中實現的投資,既有利於提升經濟景氣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又能加快改善民生、為長遠發展營造良好基礎設施環境,有望繼續成為下半年政策著力點。

    財稅改革事關全局。多方期待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出臺,令各類市場主體對未來我國稅制改革、稅負水平、事權劃分等有了更加明晰的認識和預期。“營改增”擴圍、進一步減免小微企業稅費、加快部分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等措施,有利於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提振市場信心。而改進政府預算管理、推進預算公開、啟動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等改革舉措,則有利於從根本上規範約束政府行為,防範和化解一些地方存在的債務風險。可以期待,在財稅體制改革方案已經確定的情況下,下半年政府將進一步推動消費稅、資源稅改革,並做好房地産稅、環境保護稅立法等相關工作。

    在金融領域,相關部門並未大開信貸閘門,而是客觀指出,目前的“融資貴、融資難”更多是結構性問題。央行據此創新調控方式,兩次實施“定向降準”,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扶持力度,收到良好效果。

    更多依靠市場力量,更多運用改革辦法,上半年我國經濟社會在國際形勢錯綜複雜、發展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保持了總體平穩與和諧穩定。這也進一步證明,對於當下的中國經濟而言,要防止經濟下滑、實現穩中求進,關鍵是要深化改革,依靠“改革式刺激”,釋放因體制機制障礙而被壓抑的增長潛力和活力。(記者 張 偉)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