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評論員:中國力量托起震不垮的希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10 13:3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8月10日電 地動山搖,墻倒屋塌,8月3日發生在雲南魯甸的6.5級強烈地震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山河因之嗚咽,舉國為之悲慟。幾天來,面對嚴重災情,搶險力量緊急行動,災區群眾全力自救,愛心援助匯聚傳遞,中華大地涌動著守望相助、生死與共的真摯情懷,迸發出堅強不屈的巨大力量,升騰起重建家園的美好希望。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受委派急赴災區,萬餘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出征馳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場不期而遇的抗震救災遭遇戰打響了。這是維護人民生命安全的堅定意志,是對人民至上執政理念的生動詮釋,也是激勵人們戰勝災難的強大力量。72小時黃金救援期已經過去,但排查搜救的努力並未停止。“不拋棄、不放棄”,“有一線希望就繼續救援”的話語表達了搜救人員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懷,彰顯著“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與時間賽跑、和死亡競速的關鍵時刻,災區廣大共産黨員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肩負起救援、轉移和安置群眾的緊迫任務。舍自家、顧大家,把確保群眾脫險擺在第一位。一句“黨員不帶頭,誰帶頭”,人們看到的是共産黨人應有的勇於擔當精神和先進政治本色,不愧為人民群眾的主心骨,抗震救災的排頭兵。災難當前,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廣大黨員幹部的挺身擔當上下呼應,鮮紅的黨旗下凝聚起戰勝災害的無窮力量,為奪取抗震救災勝利注入堅定信心。

    無論是搶救生命還是重建家園,抗震救災拼的是速度,靠的是實力,是災害條件下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特殊檢驗”。從高科技裝備手段的廣泛應用,到指揮平臺的科學調度;從救災物資人員的空中投送,到搶險隊伍的多路機動;從大規模的傷員救治轉運,到受災群眾的生活安置,魯甸抗震救災工作得以在更大範圍和空間裏展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制度優勢,立體化、信息化的手段創新,折射出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升,顯示了建立在“中國制度”之上的“中國力量”。加之有改革開放30多年奠定的雄厚物質基礎,有抗災經驗和能力的不斷積累,打贏抗震救災遭遇戰就有了可靠保障。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災難檢驗著救災的物質力量,也衡量著社會的精神高度。大江南北,童叟無類,愛心捐款聚沙成塔;長城內外,民族情深,“切糕王子”千里送愛。儲蓄罐裏的數枚硬幣,跋山涉水的小小切糕,或是點點滴滴的志願服務,還有網絡空間的點讚聲援、理性思考,細中見實、實中見真、小中見大的平凡善舉,無不承載著對受災群眾血濃于水的真誠牽掛,匯聚成不離不棄、同舟共濟的愛心洪流,揭示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而深厚的現實基礎。人人可為、從我做起的愛心行動,踐行著最能體現當今時代的共同價值追求,構築起讓我們的心靈更加溫暖堅強的有力觀念支撐,內化為凝聚全民族共識與力量的精神內核,推動著全社會在災難洗禮中獲得又一次進步、成長。

    親人瞬間逝去,家園頃刻被毀,撫平地震災害造成的創傷尚需時日。但隨著救援力量和救災物資的不斷進入,災區群眾初步實現了有飯吃、有乾淨水喝、有安全臨時住所、有病得到醫治,災區秩序逐步恢復,各項抗震救災工作平穩有序進行。我們欣慰地看到,已經有孩子們在安置點的帳篷外讀書寫字,有的還天真地奔跑嬉鬧。全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為災區人民托起新的希望。一個美麗的新魯甸,必將在廢墟上重新站立起來。

責任編輯: 宋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