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柳州:從酸雨之都到宜居之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17 15:5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南寧8月17日電(記者孫志平、程群、黃浩銘)“想不到江水這麼清澈,完全聞不到異味,晚上在江中游泳真是一種享受!”遊客黃衝到廣西柳州旅遊的第一天,就帶著全家到柳江暢遊了一番。

    由於兩岸如畫的風景,柳江被人稱為“百里柳江、百里畫廊”。在柳江邊的親水平臺,除了黃衝一家人,還有大批柳州市民。他們有的到江中游泳划艇,有的沿著江邊慢跑,有的在觀賞江對岸的人工瀑布。

    “你們根本沒法想象,這麼漂亮的人工瀑布以前竟是印染廠的排污口。”在柳州生活了40多年的市民李柏偉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柳州,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從近50條溝渠直排進入柳江。尤其是市區不到9公里長的河段竟分佈著30多條排污口,不斷排放著污水。

    柳州市是一個典型的工業城市。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柳州佈局一大批工業項目。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柳州成為廣西最大的工業基地和全國主要的工業城市之一。大批工廠在柳州依江而建,市區煙囪林立,濃煙滾滾。

    “工業的發展使大氣遭到嚴重污染,酸雨頻率居高不下,柳州過去有‘十雨九酸’的説法。柳州也被人們稱作‘酸雨之都’。”柳州市環保局總工程師覃國琴説。

    柳州環保部門的記錄顯示,柳州酸雨最厲害時PH值低於4,市區周邊許多山峰變成“白頭山”,市民呼吸道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覃國琴説,因為酸雨影響,停在路邊的自行車、房子窗戶的防盜網很容易生銹。最嚴重的時候,雨水滴到人頭上,頭皮都會發麻。

    要工業還是要生態?在這個問題面前,柳州人作出大膽決定,既要大力發展工業,又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表面看似難以做到,卻在柳州逐步成為現實。

    柳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文剛介紹,當地通過調整城市工業佈局,首先將一批重污染企業遷出市區,引導企業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集中,並要求企業在搬遷改造中提升清潔生産水平和污染防治能力。“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企業生産線被關、停、並、轉,市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作為國家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廣西柳州鋼鐵(集團)公司一開始面臨著巨大的環保壓力。為了使工業廢水集中處理,柳鋼建設了日處理量16萬噸的廢水集中處理站,廢水經處理達標後全部回收用於生産。柳鋼自主研發的燒結煙氣氨法脫硫技術不僅杜絕了二氧化硫的外排,而且每年還能回收副産品硫酸銨3萬多噸,創造經濟效益近4000萬元。

    覃國琴介紹,2012年柳州成為全國首批、廣西首個向公眾發佈PM2.5實時數據的城市。監測數據顯示,僅在今年7月,柳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就達29天,優良率逾93%,達到國家新標準二級要求。

    為改善柳江水質,柳州已投入42.11億元建成10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60.5萬噸,污水處理率達到93%。市區的工業和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後才能排放,柳江飲用水保護河段水質常年保持國家Ⅲ類標準。

    “一張藍圖繪到底,從老百姓角度思考發展問題,是柳州城市環境得到巨大改善的前提。”柳州市委書記鄭俊康説。柳州從編制第一份城市發展規劃開始,城市規劃佈局一脈相承,有序發展。“實施項目時,傾聽群眾的聲音,了解群眾的需求。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我們才上馬實施。”

    “很多投入很大的城建、環保工程對GDP數據沒有多少貢獻,但卻能明顯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市民幸福感。”柳州市規劃局副局長李繼昭説,以“彩化工程”為例,柳州在市內主要道路和景點種植色彩多樣的植物,市民一年四季都能欣賞到盛開的鮮花和繽紛的彩葉。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經濟轉型示範城市”“中國十大美麗城市”……一連串榮譽是對這座工業城市環境“變身”的充分肯定。

責任編輯: 郭慕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