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趙超、安蓓)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取消和下放87項行政審批事項。2013年至今,國務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已超過600項。隨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簡政放權正日益激發市場活力、發展動力和社會創造力。 不過平心而論,這項改革與社會期望還有一定差距。有的市場主體認為,一些應當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仍然懸而未決,部分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和下放後效果不明顯、不直接,個別行政審批事項明放暗不放,在"最後一公里"無疾而終。 要放就要一放到位,就要立竿見影。事實證明,政府部門只要敢於割自己的肉,削自己的權,簡政放權的效果就會即刻彰顯。今年以來,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大刀闊斧,註冊資本實繳登記改為認繳登記,"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呈現"井噴式"增長。 相形之下,也存在一些政府機構與改革背道而馳。他們沉浸在固化的部門利益中,盤算著在改革浪潮中"獨善其身"。個別部門避重就輕,打著"小算盤",唱著"小九九",對本應全部取消和下放的事項進行一番分解後,拋棄細枝末節,留住核心權力。還有的部門玩起"躲貓貓",趁改革之機把易於擔責的事項放出去,把包袱甩出去。 種種現象説明,簡政放權的改革已到了攻堅階段。此時,數量固然重要,但含金量更具意義。下一步,要對仍然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認真梳理,對已向社會公開的權力清單審核把關,依照現有法律法規一一對應,做到能取消的儘量取消、不下放,避免遺留尾巴。要真正做到"法無授權即禁止",堅決拆除部門利益的藩籬,打破行政壟斷和行業壟斷,讓權力回歸本位,把本該屬於市場的還給市場。 放權到位,監管不能缺位。現在,一些部門對事前審批很迷戀,對事中事後監管卻很迷茫。更好激發市場活力,必須一手抓持續推進簡政放權,一手抓及時跟進事中事後監管。要加快實施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從主要依靠行政審批管企業,轉向更多依靠建立透明誠信的市場秩序規範企業。要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讓信用成為市場體系的基礎,建立起集中統一的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體系,讓政府部門在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最有效的作用。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