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與眾多百姓生活脫節:缺錢還是缺信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21 20:1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上海8月21日電(記者 王淑娟)8月初,昆山市發生的中榮工廠劇烈爆炸案,造成大量員工人身傷亡。但令人吃驚的是,沒有保險公司排查到人身保險承辦的情況,大部分工廠的員工並沒有購買人身保險,企業也並沒有給這些從事高危工作的員工投保……

這則消息引發了人們對國民保險意識以及保險覆蓋率的思考。消費者不信任、不理解、不願買,保險意識低,這是當前國內保險市場的真實寫照。

近日國務院出臺的“保險國十條”提出,2020年保險深度要提高到5%。而我國的保險深度近些年一直徘徊在3%。從3%跨到5%,還要邁過多少檻?

消費者不信任、不願買保險深度“達標”難

儘管中國保險業保費規模已位居全世界第四,但行業的諸多短板、不足也日益凸顯。

此前對於國民保險意識的一項調查顯示,不少人對保險公司不信任,寧願把錢存在銀行也不願意買保險,仍是當前較為普遍的情景。

“國內保險業的銷售誤導問題很嚴重,理賠難問題也經常發生,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願意買保險給自己上一個保障,而是怕被騙。”上海市民陳昭説。

天安人壽副總裁畢闖指出:“在香港,每個人可能會有7張以上的保單,日本有2-3張壽險保單,而我們大陸很多人卻一張保單都沒有。”

近日發佈的保險業“新國十條”明確提出,我國要努力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到2020年保險深度要達到5%,保險密度達到3500元/人。

保險深度是指保費收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反映一國保險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保險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反映一國民眾參加保險的程度。這兩個指標,是衡量一個地區保險市場成熟程度的重要標誌。

而今,我國距離2020年的目標有多遠?數據顯示,2010年發達國家保險市場的保險密度已達2000-3000美元,保險深度在12%左右。而截至2012年底,我國保險密度僅為1143.8元/人,保險深度僅為2.98%。

這也就意味著,到2020年,每人所花的保費要比2012年末高出近一倍才能“達標”。

政府不放心、從業者沒底氣多重短板陷尷尬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院長王穩坦言,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有關我國保險業的表述是“政府不夠放心、人民不夠滿意、從業者不夠硬氣”。這樣的尷尬狀態,可以説是我國保險業“大而不強”的一個寫照。

專家指出,國民保險意識不強、資本市場不夠健全、産品創新不足等多重短板都是主要因素。

“從保險業發展的客觀環境看,我國1979年才恢復保險業經營,現在也就30多年時間。恢復之初我國還是計劃經濟,保險在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還不夠。在社會保障體系中,財政包攬的多,商業保險地位較弱。”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系主任王緒瑾表示。

其實從保險意識上看,無論是國民保險意識,還是政府的保險認知意識都有待提高。

中國人保財險執行副總裁王和坦言,我國保險業一直存在社會不了解、不理解兩大困擾,許多政府領導和企業管理者對保險作用不了解,特別是對保險嵌入社會治理體系能夠起到的作用認識不足。

此外,王緒瑾認為,從資本市場環境看,我國資本市場還不夠完善、股票市場持續低迷,保險業的投資盈利能力仍然有限。“事實上,很多人跑到香港地區和美國去買保險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當地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更高。”

保險要讓老百姓買得起、高興買

保險,不應只是一個生硬的金融詞彙。我國的保險深度、保險密度要上一個臺階,需要讓保險走入尋常百姓家。因為從國家戰略上看,是要從保險大國邁向保險強國,而對於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而言,其實就是讓投保人能高高興興買保險,讓保險人快快樂樂賣保險。

王和坦言,社會對保險業的不理解,甚至誤解情況較為普遍,究其原因,根子還是在於行業,特別是發展模式和服務水平。因此,在新的發展時期,保險業要在加強保險知識普及的同時,下大力氣解決好消費者利益保護問題,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專家表示,老百姓購買商業保險的市場需求還有待啟動,這個需求啟動才是真正的啟動,空間也是非常巨大的。歸到一句話,保險業要降低成本,要推出老百姓買得起、願意買的保險。

“要加快保險業在銷售渠道、産品和服務等方面的創新,推進中國保險業由過去的粗放型經營向精細化經營轉變,推動保險業真正實現有質量的發展,而不僅僅是數量的迅速擴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張承惠説。

責任編輯: 盧靜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