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為深化醫改定調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28 11:35 來源: 中青在線
【字體: 打印本頁

深化醫改要政府和市場“兩手並用”。2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醫改的進一步深化定下了調子。在這“並用”的兩手中,商業保險的介入被反復強調。

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鼓勵醫療機構成為商業保險定點,降低不合理醫療費用支出;豐富商業健康保險産品,開發面向老年人、殘疾人的保險産品;完善企業為職工支付補充醫療保險費的企業所得稅政策。會議形成了商業保險介入醫改的具體要求。

建制度、降支出、減負擔是具體要求的關鍵詞。

無獨有偶,就在兩周前,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這個被稱為保險業國十條的意見提到,要把商業保險建成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對基本養老、醫療保險的補充作用。

醫改已經進入深水區,多方參與是推進其改革的動力。長期以來的困境是,醫療服務體系中如果僅有醫患雙方,很容易出現市場失靈現象。醫生既是醫療的建議者又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容易誘發過度醫療行為。對患者來説,不可預知的醫療費用是壓在身上的沉重負擔。

發達國家經過多年的摸索,大多通過引入商業保險來解決這一失靈難題。一方面通過商業保險分擔醫療費用負擔,另一方面,則通過保險公司的反向監督,約束過度醫療行為。

從統計數據來看,以社會保險為主導的德國等國家,商業醫療保險佔醫療衛生總支出的比重多數都在10%以上,在美國,商業醫療保險佔醫療衛生總支出的比重超過35%。

不過在我國,這一數據非常骨感。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醫療衛生總費用約31661億元,健康險保費1123億元,僅佔醫療衛生總費用的3.55%。

我國基本醫保覆蓋率已經達到95%以上,但基本醫保不等於全面醫保,更不是提供全民免費醫療,要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減輕個人負擔,商業保險不可或缺。

商業保險缺位醫療服務體系,患者的醫療費用負擔無法減輕,總體醫療服務費用增長也難以得到有效控制,對民眾、對國家都是巨大的隱患。

我國保險業保費規模已經是全球第四,但在醫療衛生領域,商業保險仍然是短板。8月初,昆山市中榮工廠發生爆炸案,在保險公司的排查中,大部分工廠的職工都沒有人身保險。

造成我國商業醫保長期在低位徘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在普通民眾眼中,商業醫保更像是富人的類奢侈品,因為投保商業醫保需要自掏腰包;比如相關保險産品不夠細化,難以吸引特定人群的興趣;再比如稅收政策不完善,儘管8年的保險業國十條就提出,探索對涉及國計民生的政策性保險業務給予適當的稅收優惠,但這種稅收優惠一直未落地,投保的個人和企業都得不到稅收政策的鼓勵。

慶倖的是,這些問題在27日的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上都得到了回應。更值得慶倖的是,已經有多個地方在探索商業保險對醫療服務的介入。

中國人壽早在2003年就開始在山西省太原市探索城鎮職工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在基本醫保的基礎上,由參保職工及用人單位再出一部分保費,交給保險公司來承辦大病補充保險。該保險綜合報銷比例逐年上升,2004年為73.7%,2012年則達到85.8%。

在太原的嘗試中,由於有了保險公司的介入,太原市相關定點醫院的醫療費用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實現了患者、醫院、政府三方共贏。

在農村,大病醫保的推進也在加快。本月7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五月底,農村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工作已經覆蓋了全國50%以上的縣(市、區),其中山東、天津、吉林、甘肅等省市已在全省範圍內推開大病保險工作,並實行省級統籌。2013年,新農合大病保險工作覆蓋參合人口近3億,共籌集大病保險基金53.38億元,其中98%來自新農合基金;123萬人次獲得賠付,大病患者的實際報銷比在新農合基本補償基礎上提高了約12個百分點。

深化醫改,不僅需要醫院的參與,也需要保險業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也需要市場的主動探索。(記者李松濤)

責任編輯: 劉笑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