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前不久聽取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20週年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彙報座談會。會上許多科技人員向總理抖出研究工作中的一些無奈。其中,整天為科研項目審批和申請項目資金“跑路”就是一件十分頭痛的事。總理詼諧地表示,不少科研人員為申請項目支持,很大的精力就花在了“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 這是當前不少科研機構面對的尷尬,也是科研工作生態的一個真實寫照。 充分釋放中國的“人才紅利”已經成為全面深化改革、打造經濟新常態下國家競爭力的主要著眼點,這基本上成為共識。但現在讓科研人員一門心思做科研的環境尚不寬鬆。中科院一位老專家反映,現在不少一線科研人員抱怨負擔太重,經常加班加點,但真正能用在科研上的時間還是太少。一線科技人員必須是“多面手”,什麼都得會幹,如採購、財務、統計等,包括小到鑒別發票真偽,另外還要應付各種非學術的事情。因此,如何給更多的科研人員“減負”,讓他們真正塌下心來,甘於坐“十年冷板凳”,一心一意埋頭做學問,就是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就是必須營造的寬鬆治學環境。 目前央視熱播的《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中有一個場景,當年的數學家陳景潤在非常惡劣的工作環境下,可以説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廢寢忘食演算數學。就是這樣一個沉迷于數學世界、近於“瘋狂”的人才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而小平同志“文革”結束復出後第一件事就是抓教育、抓科技。其著力點也就是改變科技人員的學術生態和科研環境,才給百廢待興的中國帶來了“科學的春天”。 應該説,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現在的科技條件和人文環境已經今非昔比。但在新的歷史階段,還存在不少束縛人才積極性創造性充分涌流的體制機制障礙。當前國家必須認真研究,拿出具體辦法,加大加快科研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切實創造讓科研人員不受干擾、潛心研究的寬鬆環境,給創新、創造人才更充沛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 釋放中國的“人才紅利”最根本的還是釋放體制改革的制度紅利。當下的中國實現從“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是具有堅實條件的。無論是從中國已是經濟大國可以為科研技術發展提供堅強的物質資金保證來説,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經培養了一大批知識人才包括海外留學生,從其數量和質量來説,我們完全有能力再次迎來第二個“科學的春天”。 現在國家的大環境非常好。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各類優秀人才。習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現在的當務之急還是要讓各級領導幹部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要讓那種科技人員整天為項目、為科研經費“蹲在會上、跑在路上”的現象,變為各級領導幹部跑在“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創造環境迫不及待”的伯樂識才用才路上的新景象。各級組織部門也要勇做解放思想、解放人才的先行者,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機,不遺餘力地推進人才制度創新,堅決掃除一切阻礙人才發展的“攔路虎”和“絆腳石”,堅決破除人才評價標準單一、人才流動身份固化、人才激勵缺乏相容性等體制機制障礙,並與一切妒才壓才貶才輕才的現象作堅決鬥爭,努力營造識才用才的工作環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環境、留才厚才的生活環境、愛才敬才的文化環境。 只有做到了“抓人才就是抓創新發展”、“實現人才夢就能實現中國夢”,我們就會形成一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文森)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