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開放國內包裹快遞市場,對符合許可條件的外資快遞企業,按核定業務範圍和經營地域發放經營許可,以此推動內外資公平有序競爭。會議強調,要堅持放管結合,確保快遞行業有序健康發展,讓快遞這一朝陽産業更加紅火,為刺激居民消費創造條件,便利廣大商家和億萬群眾。 我國于1979年引入快遞這一全新的服務理念和運行模式,改革開放政策也為快遞業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和環境。經過30多年發展,快遞服務在我國已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産業,是物流服務領域不可或缺且利潤最為豐厚的細分門類,呈現出由國企、民企、外資陣營三分天下的格局。 有研究表明,我國GDP每增長1%,快遞業發展就可增長2.9%;同時物流費用佔GDP比例每降低1個百分點,就可帶來400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快遞行業發展的潛力和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目前我國國際快遞業務已基本對外資開放,主要城市國內快遞業務也已對部分外資企業分批開放。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認為,依據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的承諾,進一步放開國內市場,讓國內外快遞企業同臺競爭,有利於倒逼國內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升服務水平,使廣大消費者有更多選擇。同時,推動快遞業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黑馬”,也能促進物流業上臺階,進一步搞活流通、拉動內需,增加社會就業,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積極出力。 回首當初我國政府決定快遞市場對外開放時,不少人驚呼“狼來了”,更有人悲觀地預言本土快遞業“去日無多”。事實證明,在經過深思熟慮的分步有序開放政策引領下,先期進入我國內地市場的外資快遞企業雖然佔據了一定的份額並獲得了可觀的利潤,但它們也帶來了成熟的經營模式、先進的管理方法,更幫助培養了國內企業和居民的消費意識、擴大了本土市場容量,為規模不等、定位各異的快遞企業開闢了愈發廣闊的發展空間。本土和外資快遞企業之間不僅有競爭,更有合作,它們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了相對完整、健康的産業生態系統。 儘管如此,在國內異地和同城包裹快遞領域,此前外資仍受到某些政策限制,參與程度較低,主要是本土企業以競價、走量等相對初級的手段展開激烈競爭。這種“我做不到,你也甭想”的思維方式並非決優而是競劣,由此導致了許多問題。普通用戶更容易對其中弊端感到切膚之痛:包裹交寄後每每有“石沉大海的趕腳”,而“我的東西怎麼還沒到?”往往又是人們撥通各類“400電話”之後最經常提出的問題。 國內快遞公司與外資同行之間的硬體差距主要體現為資金缺乏、設備簡陋、網絡零散等方面,但更重要的差距往往存在於軟體方面,即細節服務和品牌意識。把外資之“狼”引入本土企業“羊群”裏,讓這些“羊”跑起來,在奔跑中學會“狼性”,並最終讓“慢遞”成為歷史,這才是管理層的良苦用心。(記者 孫笑天)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