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中國經濟要質量不要標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29 21:0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記者 劉麗娜)有海外媒體日前報道稱,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29日將超過美國”,“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對於外界一再炒作的“中國經濟全球第一”話題,中國應冷靜看待,不要因這一標簽而産生誤判。

    此番外媒對中國經濟奪冠世界的數據,來自世界銀行的國際比較項目報告。對此,需要慎思明辨。

    今年4月30日,世行發佈了最新一期國際比較項目報告。報告顯示,以購買力平價的統計方法計算,2011年中國GDP為13.5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87%,佔全球經濟總規模14.9%。以2011——2014年間兩國經濟增速推斷,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就在今年。而最新的媒體報道認為,中國超過美國的時間節點在9月29日這一天,並給這一天賦予了“全球權力轉換”的特殊意義。

    對於購買力平價法,中國持保留意見。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以國際上更被普遍認可的匯率法計算,2013年中國GDP約為9.2萬億美元,約佔全球12.3%。事實上,世行在報告中同時列舉了以匯率法計算的結果,在2011年,中國GDP總量為7.3萬億美元,僅約為美國的47%,這與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相符。

    客觀而言,購買力平價理論是當今匯率理論中頗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世界銀行的國際比較項目報告並非僅對中國經濟進行計算,而是涵蓋全球約200個經濟體。

    幾十年來,外界看待中國經濟,“崩潰論”、“威脅論”、“責任論”、“不可知論”等,林林總總,有“棒殺”,也有“捧殺”。對於這些輿論標簽,中國應當超脫,也做到超脫,從而保持定力。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避免發展進程受到干擾,保持經濟持續健康向好的發展態勢,不僅對自身至關重要,也對世界有重要意義。

    拋開世界排名,須理性看待中國經濟實力。中國GDP總量超越美國,只是時間問題,這在學界不是秘密。但中國經濟家底究竟有多厚,實力有多強,明眼人自知。《華爾街日報》不久前曾載文,即使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GDP只排在全球第99位,遠落後於美國的第12位。這一事實説明,過度關注GDP總量,容易産生誤導。

    中國經濟要由大而強,依然任重道遠。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的新常態,挑戰艱巨。中國經濟總量可觀,但“強”度不足,使本國經濟既大又強才是中國人期望的理想狀態。這種“強”,不僅體現在規模、基礎設施等硬實力上,還體現在國民素質、幸福感、提供全球公共産品等軟實力上。要想達到這些目標,中國還要保持冷靜,克服諸多困難。“不以GDP論英雄”,目前已深入人心,即便有一天中國真的拿下GDP總量桂冠,人們也不必太在意,而應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

    建設一個強大而美好的國家,中國仍應虛其心,淡其名,順時應勢,自強不息。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