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磋商創新合作夥伴關係 深度開放合力創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2 15:02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應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默克爾邀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當地時間9日開始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訪問期間,李克強會見德國總統高克,同默克爾總理共同主持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分別出席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和中歐論壇漢堡峰會併發表演講。李克強在德國的兩場講話透露出什麼新訊息?此次訪德有哪些新成果?中歐合作有哪些新前景?中國政府網邀請了中國前駐德大使梅兆榮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史世偉對總理出訪進行深度解析。

    總理訪德重在建立中德創新合作夥伴關係

    梅兆榮表示,總理選擇將德國作為訪歐第一站的根本原因在於,今年3月份習近平主席訪問德國的時候雙方對於中德兩國關係的定位做了一個新的定義,就是説兩國的關係是“全方位的戰略夥伴關係”,而且當時就商定,這個全方位的戰略夥伴關係的內涵是什麼,要進一步加以闡述,同時商定在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的時候,把雙邊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加以具體化,並制定一個中德合作的行動綱要,這個行動綱要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建立中德之間的創新合作夥伴關係。

    梅兆榮認為,李克強總理此次訪德的兩大關鍵詞分別是“創新”與“開放”。創新是一個目的,是雙方共通的理念。中德兩國都認識到要提升本國經濟,提高産品水平必須通過創新來完成,而綜合兩國優勢的必經之路則是對外開放,實現互利雙贏。因此,創新與開放兩者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史世偉補充認為,德國和中國是最大的經濟體國。發展兩國經濟關係必須要有很好的框架條件,框架條件是政府之間制定的,所以政府之間的高層互信非常重要。中德兩國領導人頻繁會晤即體現了兩國之間的高層互信,説明中德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這樣的互信讓我們的總理可以在非常輕鬆的環境下探討合作的問題。

    中德超市外交顯“新意” 和諧互動源自兩國友好關係

    梅兆榮提到,默克爾總理邀請李克強總理參觀超市,並購買兩張明信片簽字送給克強總理,同時請他轉送給家人,這是德國人表示一點心意和友好感情的習慣,是德國文化的表現。這種做法所體現出的“新意”也並非首次,從過去默克爾總理訪問中國,和溫家寶總理在菖蒲公園散步就開始了,這從外表看好像是一個花絮,但實際上體現了兩國關係親密和融洽的程度,是一種襯托性的氣氛。這種情況只有在兩國國家關係非常融洽、合作、友好的情況下才能做得到,在某種程度上這既是一種人之常情、花絮和氣氛,但也是和雙邊的政治互信、政治經濟合作的密切程度分不開的。

    史世偉表示,中德兩個國家距離非常遙遠,文化、歷史差異都很大,能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去年5月份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的時候,一塊吃飯,李克強總理就説我喜歡喝紅酒,默克爾總理的表情非常認可,他這一説,因為德國人非常喜歡喝紅葡萄酒,這就把距離拉近了。

    魯班鎖是中德合作産物 象徵創新合作互利雙贏

    梅兆榮表示,魯班鎖代表我國非常有名的木匠魯班,也是非常著名的獎項之一。同時,魯班是一個理念,魯班的很多技術和理念在歐洲是很特殊的,比如我們很多古建築都是木制銜接相互咬住的,沒有釘子,對房子很重要,不會倒塌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技術,也是中國古代的創造。與此同時,這個鎖是在天津的一個技術培訓學校製造出來的,用的是德國的機器設備。這個學校實際上是按照德國的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或者他們的技術來建立起來的,是我在德國當大使的時候,德國政府給中國提供的發展援助。這把中德合作共同生産的鎖和這次訪問的性質有許多共通之處,李克強總理在中德經濟經濟技術論壇送出這把鎖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代表著我們要繼續過去這種傳統,今後要在創新的領域裏更好更深入地合作。

    史世偉認為,合作需要互利雙贏,雙方都要有一些東西,不是説我單純依靠你的技術。所以一個魯班鎖就體現了中國人的技藝。有人説中國只是在技術上在歷史上對世界有一些貢獻,但是沒有科學。實際上科學和技術是不能完全分開的,如果沒有基本的原理很難真正地産生一些技術成果或者商業化,我國和德國合作當然要借鑒德國的很多技術,比如這個鎖是用德國的機器做的,而且是在推廣德國雙元制非常成功的培訓體系的學校裏製作出來的,但是採用的是中國人的想法和技術,這就特別能夠契合創新合作的題目。

    總理演講釋義中國開放政策 堅定不移開放承諾

    梅兆榮表示,李克強總理在演講中針對當前中德關係的狀況以及德國工商界對中國的一些想法,做了一個內容非常生動,説服力很強的演講。他講到中德關係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經濟高度融合,但現在還要進一步創造新的黃金時代,那如何再前進一步,再深化一步?那就是要進行進一步的開放和融合,因此提出創新合作夥伴關係。一是新的開放政策是更加積極主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從地域上我們過去只是開放東部沿海地區,現在我們向內陸和沿邊地區開放拓展了,西部地區、東北沿邊地區、內陸中部地區都在開放。從産業上來看過去我們主要是製造業開放了,我們的金融、服務業是不開放的,現在我們服務業也開始開放了,這是一點。另外開放的途徑也不一樣,過去就是貿易,就是進出口,現在不僅是貿易,而且還投資,還要搞創新,我們不僅是“引進來”,也要“走出去”了。現在的內涵大大地擴大,這是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開放,而且是我們積極主動的,我們意識到這個開放對我們中國進一步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出於自身的需要,出於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

    二是營商環境更加規範化,公平、透明。我們現在外國企業到中國來經營的環境更加法制化、更加國際化,中國人跟國際上更加接軌了。具體的含義就是外資和內資在市場準入、政府支持或者是保護合法權益方面會一視同仁,而不是對外資在某種程度上有特殊的規定。

    三是互利共贏的或者是雙贏、多贏的開放。李克強總理在演講裏也講了很多具體的例子,比如他説我們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30%,是世界經濟增量的30%。這個數字是不小的,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過去畢竟是落後的,現在能夠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30%的貢獻這是很了不起的數字,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梅兆榮還提到,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有一點,提到中國經濟今年增長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中高檔的速度,在世界範圍裏還是較高的,而且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新增就業人數不降反升了,這就證明雙方之間的開放有了成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得益。

    史世偉補充,中國改革開放已經這麼多年,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像一些外資在中國的壟斷行為,前一段對一些汽車零配件的價格過高也進行了反壟斷調查,現在對此就會有一些顧慮。有些外資説中國現在已經發展很好了,過去中國總是説我們要向國外學習,現在我們越來越變成競爭對手了,所以中國現在是不是會放慢開放的步伐,而這次李克強總理特別談這個開放也提到這個方面。我們還有很多要向國外學習的地方,中國這些年雖然是10%的增長速度,但是人均增長還是很低的,中國還有很多比如城鎮化的問題、城鄉差別的問題,東西不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國外還有很多經驗讓我們學習。此外,中國一直是很開放的國家,在保持我們基礎的價值觀的情況下一直向國外學習,制度包括價值觀等。李克強強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就是在中國經濟已經有很大增長的情況下還要強調開放,而且還要更深層次的開放。另外考慮到國外一些質疑,李克強總理同樣給予回應。比如我們以後的開放要對市場準入的核準制變成備案制,基本上以後外資和內資企業完全一樣了,同等對待。而且對於知識産權的問題也很重要,他講到國外知識成果我們要學習,但是也要尊重人家的知識産權。這樣的一些東西也給了外國企業和領導人堅定不移開放的承諾。

    中德創新合作新模式 取長補短求同存異

    梅兆榮表示,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明確表示,中德共塑創新,首先要明確雙方優勢,共同協商做到取長補短。現在創新領域比較明確的有幾條:工業、科技、農業、教育、環保、城鎮化、醫療等等,同時德國12位聯邦部長以及我國14位正部長的陣容説明我們擁有共贏理念,探討中德之間合作如何在世界範圍內創造新模式,將兩國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強調互補雙贏。同時,政治互信是中德合作的前提,兩國社會政治制度不一樣,對問題的看法也不一致,這要經過一定的磨合,有時候還要進行爭論,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總的目標就是大家要進行合作,互利共贏。

    史世偉強調,把創新作為合作的新的重點,這也和兩個國家各自在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問題有一定的關係。現在都存在著一個結構轉型的問題,歐洲在20世紀晚期與美國和日本比是有一些差距的,所以歐盟制定了裏斯本戰略,在2010年把歐洲建成一個世界上最強的知識經濟的國家,這個目標還提出一個很具體的,就是讓大家把研發的數量和投入達到國民生産總值的3%。所以德國在歐盟整體方針的指導下制定了2006年的第一個高科技戰略,後來又把這個高科技戰略擴展到2020年,這就是從知識經濟這個角度來考慮。中國同樣也存在一個問題,中國這麼多年的開放、改革和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粗放型的投資和出口,現在中國也在轉型,就是我們內生型的增長要轉向多靠科技投入和科技創新,使得增長再上一個臺階。所以在這點上兩國有非常強烈的契機,從而在創新這方面進行合作。

    直面世界輿論談中國經濟 樹立互利共贏新標桿

    梅兆榮談到,世界上的輿論就是説總體上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情況不太好,所以這種情況下他們看到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和過去相比也在下行,過去10%左右,9%以上,現在是7.4%、7.5%,我們的目標是7.5左右,所以我們要向歐洲人解釋清楚,就是中國的經濟形勢究竟怎麼樣,是好還是不好?中國的發展前景如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們採取哪些舉措,所以這次的講話就是要解決這麼一個問題,針對性很強,而且李克強總理舉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例子説明這個問題,所以這個講話雖然是在德國,但是中歐論壇是面向歐洲的。

    談到李克強總理説經濟發展不是短跑改革對經濟是一種刺激,史世偉認為,上次金融危機的時候各個國家反映都很快,2008年金融危機時馬上刺激政策,美國是7000億美元中國是4萬億人民幣,從短期來講,在當時經濟出現這種下行的情況下,當時採取這樣果斷的措施是對的,後來證明也是起到了作用,但是他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比如在中國可能造成了一些大規模的投資,有些投資可能比如像房地産可能就造成一些泡沫這樣的問題。德國一致認為貨幣穩定是最重要的政策,是有優先性的。所以對用財政刺激一直持否定態度,因此帶領整個歐洲的還是以穩定為目標的政策。現在有人認為中國經濟有些下行,過去10%,現在增長7%,還是很高的增長率,但是對就業壓力也很大,對此李克強總理也給了回應,在短期有人説我們再搞一個刺激政策怎麼樣?但是我們就説我們肯定不要搞這樣的刺激政策,微調可以搞一些,適當地、有選擇地搞一些投資項目,因為我們國家投資還是有一定餘地的,在基礎設施這方面。更關鍵的是,我們從長期考慮要通過改革釋放這個能量,一種好的制度對人的迸發力有很大的激勵作用,而且一個國家的增長關鍵是要靠企業家,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都要考慮,但是企業家創新的作用和精神會推動經濟的發展,所以要給企業家鬆綁。我們現在採取了很多這樣的措施,比如給中央企業解困、貸款,減少審批,另外從宏觀方面也要做一些工作,比如金融經濟的改革也要更加開放,會有匯率的改革,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讓各個國家在世界貿易上多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這會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梅兆榮補充,針對歐洲人對中國經濟現在一定程度上下行的看法,總理做了非常有説服力的解讀,一個解讀就是看一個國家的經濟速度不光看眼前的速度,還要看它的耐力和後勁,這兩個詞用的是非常妙的,是很有説服力的。第二個他就講到了我們現在中國的經濟政策,宏觀調控思路是有所創新的,不是採取了過去大滿貫的量化的經濟刺激,我們採取的是改革、創新的道路,我們是有定向的調控,這是一個新的思路,另外就是我們的後勁耐力,中國的抗風險能力是比較強的,

    中國經濟改革使中歐雙方受惠 雙向開放市場有利經濟發展

    史世偉表示,中國加入WTO後開放程度已經很高。從關稅角度講,比如我們IT産品完全是零關稅的,很多工業産品關稅非常低,幾乎和發達國家差不多了,只有汽車還有25%的關稅。從準入條件來講,我們現在不僅工業開放、服務業也都開放。當然,我們以前一段時間從産業這個角度來講還是進行了一些調控,因為一個很重要的調控工具就是我們的一個外商指導名目,這大概兩年更新一次,最近一次更新是2013年,我們把外商投資進行一定引導,比如是屬於鼓勵型的還是允許型的,甚至有禁止型的。因為有這個必然要有審批,特別是審批還分不同的,比如10億以上由發改委直接審批,10億以下由地方直接審批。另外還有一些行業我們對外商參股比例有一定限制,不能超過50%,不能多數,這對外商有一定的限制,其他行業都放開了,有一些行業都是外商獨資的,也要考慮外商的利益,從企業經營角度來考慮,合資企業就像夫妻一樣,弄不好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另一方面開放市場是雙方向的,國外同樣也要按照WTO的承諾,比如李克強提出給中國企業從國家框架條件下,一方面要向中國進口高科技産品,儘快解除對中國産品的限制,原來歐盟還有一個條約對中國産品進行限制,另外開放他們的採購市場,比如讓中國高鐵也參與他們的採購市場,競爭很關鍵,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的是競爭,競爭與合作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德國不怕競爭,我們中國也不怕競爭,我們一方面在競爭中又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共同推動經濟的發展。

    綱要重點在“創新” 4.0工業彰顯智慧化

    梅兆榮介紹,綱要的重點在於“創新”。創新領域主要是工業、科技、城鎮化、農業、醫療衛生和教育,這些領域都是現在我們國內很關注的領域,也就是我們國內要著力解決問題的領域,這個領域的合作很廣,都是結合著雙方的需求和條件。我們不光談了雙方合作的項目,德國方面、歐洲方面也會給我們提出一些願望,要一些市場準入,這是他們經常老生常談的知識産權保護、政府採購、對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同等待遇等等,但是這次克強總理在講話中或者內部會談當中會明確提出對歐方或者德國方面具體的期待和要求。比如要限制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産品的限制要放開,比如對中國在歐洲和德國建立一些銀行的管理過嚴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放鬆放寬。這體現了我國地位的增長。史世偉説到,綱要的內容十分務實且全面。實際上中德創新合作是建立在以前已經很深入的合作的基礎上,有些平臺都是以前已經存在的,只不過現在要搞得更好。此外,中德雙方開展工業4.0的合作,這是專門作為一節單獨拿出來的,這就有很深的含義。因為大家知道德國是在發達國家當中唯一沒有放棄製造業的一個國家,不是説放棄,其他發達國家製造業都有所減少,原來老牌的發達國家,只有德國它的製造業在前十年雖然有這麼多新興工業國家挑戰,他的製造業由原來佔國民生産總值23%左右增長到25%。德國為什麼這樣?就是因為製造業有比較優勢,製造業非常強大,所以德國在制定高科技戰略中有所為有所不為,他特別強調在製造業工業化方面更上一層樓,所以提出工業4.0。4.0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信息技術,互聯網,互聯網引入之後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聯絡起來,過去程控機床當然是自動化,但它不是把整個産業鏈都鏈結起來的,比如你設計一個程控是一個硬體、一個軟體,必須先投入使用,這個環節完了以後再設計一個軟體,現在是可以實時把這個過程整個地統一在一起。這裡還有一個就是除了互聯網就是物聯網,物聯網的一個核心技術就是網絡物理融合系統,這個核心技術實際上就使得把這種網絡所有的機器之類的都嵌入到計算機,等於把計算機嵌入到物體中,可以互相配合和協調。新的工業4.0的標誌就是智慧化,産品智慧化的好處有幾個方面:一是産品本身可以更個性化,物聯網可以自己調解,可以根據訂貨者的需要進行生産;二是對資源生産力有大大提高,智慧化以後可以選用的能源消耗非常少的方式來生産;三是對人的生活的改變,這樣可以聯在一起分散化,可以在家生産,所以生活和工作有了全新的模式出現。

    此次簽署政府間合作協議都包括哪幾項

    史世偉説到,一個是我們又決定買了70輛A320的航空飛機,因為我們國家航空的發展非常快。另外還很重要的就是也跟我們在合作綱要裏強調的在航空航天領域合作有關的,我們簽了這樣的協議,空客330要在天津組裝廠進行組裝,另外還有很多配件也要中國生産。另外還有關於德國電信和中國電信合作的問題,這都是很大的合同,都是一些大企業之間的。另外還有合資廠在中國比如奔馳的合資廠,奔馳北奔合作公司要擴大投資10億歐元,另外剛才我談到的一汽大眾和中國一汽集團合資企業繼續延長的問題。

    中德行動合作綱要帶給我們的成果和意義是什麼

    史世偉認為,這次總理訪歐非常關鍵的一個成果就是雙方的創新合作綱要的政府磋商,不僅僅是簽訂合同進行交易,更多的是展現了中德創新合作的夥伴關係。明年中國CEBIT是在漢諾威最大的信息及通信技術博覽會,中國作為博覽會的主辦國,這就是一個很具體的成果,因為你作為主辦國來講你必須在這個會上拿出最好的産品,最大的展臺。中國過去已經承辦過一次主辦國了,對中國産品的推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梅兆榮強調,第一商業合同的準備工作是非常長的,有的談了好幾年,現在趁李克強總理訪德的時機加以簽署,有的是幾個月,但都是比較長的時間。第二落實這些協議也需要時間,第三點所有這些協議都是經過雙方在某種程度上的談判,意見的交換等等才最後達成的,總體上對中國是有利的,國外許多優點長處我們還需要學習,只有通過合作才能積累更多的經驗,技術方面有更多的長進和實踐。

    如何加深中德兩國交流了解

    梅兆榮表示,中德建交42年,在這段時間中中德關係發展很快,由雙方對彼此一無所知,到精英階級的相對了解,再到現在雙方建立互信關係,通過開放彼此交流認識。德國人因為是發達國家,有優越感,所以他沒覺得有緊迫感,要了解中國的情況,現在有緊迫感了,了解到中國的市場對他至關重要,德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中國市場,所以他要了解中國。當然這是時間的問題,當然這裡面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過去對中國有各種各樣的看法,需要在實踐當中慢慢了解。(薛雪)

責任編輯: 薛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